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孟子》两章》导学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368336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孟子》两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孟子》两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孟子》两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孟子》两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孟子》两章》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 要代表人物, 他在孔子 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仁政 说,主张以 仁政 来统 一天下。孟子还主张 性善 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读准字的音 寡()夫()域()戚()粟() 、通假字 亲戚畔之 二、解词 人和 域民 固国 失道 学习本文 、本文的论点?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读准字的

2、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通假字 法家拂士 衡于虑 二、解词 所以动心 忍性 而后作 学习本文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 这一点? 、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 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 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 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 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 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

3、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 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 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 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 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委而去之 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何苦而不平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而山不加增 环 而攻之而不胜面山

4、而居 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多助 之至到了极点 必先 苦其心志使痛苦 所以动心 忍性坚韧 人则无法家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胜利。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 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

5、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 “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 “地利”,但因“人 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 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

6、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_;红色的两个字中,“过”意思 是_,“衡”意思是 _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 。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 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7、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 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畔:_ (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永州 之野产异蛇、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环而攻 之而不胜、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

8、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用文中句子回答) 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但是)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 接关系) 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转折关系)何苦而不平(并列 关系)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然后,承接关系), 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关 系) 环 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表示修饰关系) 3、C 解析: 所以动心 忍性使坚韧 4、C 解析: 曾益其所不能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5、A 解析: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

9、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 城”是在说城池之小, 包围起来攻打但却不能取胜,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_;红色的两个字

10、中,“过”意思 是_,“衡”意思是 _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 。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 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 【考点】: 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为: b犯过失同“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翻译为:(一 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 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或名言警句与文中第二段

11、内容含义相符 即可。 (2001 年,安徽)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 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畔:_ (

12、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永州 之野产异蛇、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环而攻 之而不胜、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_”。 【考点】: 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理解。答案为:兵器限制通 “叛”,背叛。 (2)答案为项。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项 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词,可以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代上文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译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 定胜利。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要选取恰当的原句来回答问题。答 案为:得道;天下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