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367906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8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初步感知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 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 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一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 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 “诗中有画”的境界。 诗 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 祖父的园子 课文描写了 “我” 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

2、我” 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3*、 月 是故乡明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月亮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爱故乡、爱 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4* 、梅花魂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 念,歌颂了外祖父心系祖国、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 口语交际 :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交流大人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习作 : 那一刻,我长大了 由儿时的照片,感悟自己长大了,然后在明确习作目标的基础上开始习作。 语文园地了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古诗,体会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

3、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词语,抓住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感情。 授 课 方法探究 1、 古诗三首 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借助注释,交流、感 悟。 2 、祖父的园子抓住字词句体会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3* 、月是故乡明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然后结合题目,体会作者表 达的感情。 4*、 梅花魂理清文章结构,抓重点段落研读,体会人物的感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 : 自读自悟,感受农民

4、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查找范成大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 诗的世界里。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 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 揭示课题 : 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一) 。 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

5、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强调“园”是“公园” 的“园”, “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撇、点) 3.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介绍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 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4. 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设计意图 : 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拉近了学生与 文本的距离。 二、读准诗歌,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问同学、问家长 ) “昼”是翘舌音,

6、“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 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 结合课文插图,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村大人们在耕织,小孩子 在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情 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 释题 : “四时”怎么理解 ?“杂兴”是什么意思 ?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四时 : 四季。杂 兴: 各种兴致,随兴而写。诗的题目意思是作

7、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 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者 问老师。 3.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 : 在田间除草。绩麻 : 把麻搓成线。 句意 : 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 : 不懂。供 : 从事。傍: 靠近。 句意 :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感悟诗情。 1.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

8、家。 (1) 想一想,在农村,人们除了要耘田,还要干什么 ?(播种、插秧、犁田、施肥、除 虫、喂猪 ) 你体会到了什么? (2) 课件相继出示: 农民耘田图、夜晚搓麻图,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们是怎样劳动的,抓 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 引读 : 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 最有趣的是谁?(孩子 )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 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 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 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 引读 : 真是懂

9、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 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想象一下,范成大会和农民说些什么?会和学 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和童孙) 4.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 :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拓展阅读。 1.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10、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 籽。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 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 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设计意图 :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让学习成为学生 快乐的源泉。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范成大 儿女 : 耘田绩麻(勤劳、忙碌、热爱劳动 ) 童孙 : 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村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 能借助

11、注释,自学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 体会稚子弄冰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 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

12、 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 解诗题,知诗人。 1. 理解题目意思。 2. 了解作者 : 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 , 被誉为一代诗宗。 设计意图 : 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理解古诗内容。 (二) 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 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 再读古诗,了解诗意。自学要求 : 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 : 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

13、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 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 “趣”) (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板书 ) 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 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 对“玻璃”“玉磬”“银钲”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设计意图 :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

14、系,想象有趣 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学习古诗村晚。 (一) 指名解题 : 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二) 读准古诗。 1. 读准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2. 按节奏读出韵味。 草满 /池塘 /水满陂,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短笛 /无腔 /信口吹。 (三) 理解古诗意思。 1. 教师点拨。 陂(b i) : 池岸。 衔: 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漪(y ) : 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 : 横坐在牛背上。

15、腔: 曲调。 信口 : 随口。归去 : 回去。 2. 诗意 :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波光 粼粼的水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四) 领悟诗情。 1. 诗的题目是“村晚” , 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读前两句 ) 2. 学习前两句。 (1) 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2) 一个“衔”, 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3) 一个“浸”, 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生动形象。 (4) 诗人把池塘、山、 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 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

16、背景。 (5) 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 抓住用得巧妙的几个字,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图画。 3. 学习后两句。 (1)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2)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 其乐融融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3) 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 体会儿童的无忧无虑。 四、拓展其他古诗。 1.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闲看儿童捉柳花。 2. 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 : 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并让学生改写成短文,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写作 能力。 【板书设计】 稚 子 弄 冰 “趣”: 脱、穿、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