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8367419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学原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行政管理 科目代码:328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所有方向 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 .机会成本 2. .科斯定理 3. .搭便车 4. .囚徒困境 5. .菲利普斯曲线 6. .供应学派 7. .凯恩斯革命 8. .看不见的手 9. .比较优势 10. .外部性 二、简述题(第 11、12、13 题各 12 分,14 题 14 分,共 50 分) 1. .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2. .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2、。 3. .简述节俭的是非。 4. .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 25 分,共计 50 分) 1. .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参考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行政管理 科目代码:328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所有方向 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机会成本: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机会成本:

3、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 够获取的最大收入。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 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 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 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 性这一前提出发, 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 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

4、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 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 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 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 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 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 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 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 2 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 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 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 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 酬。 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 就牺牲了生产其他

5、产品的机会; 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 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 2.科斯定理: 指一种产权理论。 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 科斯定理的提出是 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发表的 社会成本问题 这篇论文的内容 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 0 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 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 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 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

6、,总能够使外部影 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 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 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 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 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 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 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 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 部效果

7、的问题了。 3.搭便车: 3.搭便车: 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 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 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 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 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 益。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 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1970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 装置,每个售价 20 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

8、 30至 50。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 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 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 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 20 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 平。 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 事实上, 私人经济中的政府, 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法律、国防、公安等等)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政 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 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 按照社会福利 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

9、境: 4.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 ,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 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 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 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 同一市场上 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具体情况如 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 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 5 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 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 2 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 坦白而另一

10、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 1 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 10 年。那么 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 (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 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 2 年徒刑) 。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 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 ,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 2 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 3 徒 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 B 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 A 怎么选择,囚徒 B 坦白总是最优 方案。 囚徒 B 坦白 不坦白 坦白 5,5 1,10 囚徒 A 不坦白 10,1 2,2 同样,囚徒 A 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所以囚徒 B 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

11、坦白,就会被利 用。因此,两囚徒大概都会坦白并入狱 5 年。总之,在上述囚徒两难处境的模型中,对囚徒 个人而言, 选择坦白总比选择抵赖有较高的收益, 但从 2 人支付的总和来看, 双方都抵赖 (合 作或串谋)的结果是最优的。因而,囚徒困境模型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 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困境” 。 5.菲利普斯曲线: 5.菲利普斯曲线: 指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 18611957 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 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

12、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 胀的原因, 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 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 相互 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 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 可 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 以免经济过 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 206 说明。 图 206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令图中 W 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 为社会的失业率,L 即为菲利普斯曲

13、线。当失业率由 U2降到 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 W2上升到 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 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 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 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6.供应学派: 6.供应学派:指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蒙 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 恩斯需求管理政策。 其主要理论观点是: (1) 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

14、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 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其政策主张是: (1)减税;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3)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 (4)减少政府的管制, 4 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7.凯恩斯革命: 7.凯恩斯革命:指凯恩斯主义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 货币通论则使 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 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 经济学甚至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从而在整个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 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 凯恩斯

15、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 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 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 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 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 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 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 资, 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

16、求不足。 凯恩斯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 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 页, 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 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凯恩斯革 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 凯恩斯之后, 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身存在的种种 “空 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裂变中整合。凯恩斯主义内 部发生的冲突、裂变、整合是凯恩斯主义得以发展、充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例如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 义和学术价值对 20 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是深远的。 8.看不见的手: 8.看不见的手: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一句名言,指完全竞争的市场内价格机制 的作用。早期的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的自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