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8268696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第 二 章烷烃和环烷烃(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章 烷烃和环烷烃,exit,.,主要内容第一节烷烃第二节环烷烃,.,烷烃分子中的碳都是sp3杂化。 甲烷具有正四面体的结构特征。 当烷烃中的碳原子数大于3的时候,碳链就形成锯齿形状。 烷烃中的碳氢键和碳碳键都是键。,第一节 烷烃一、 烷烃的结构特征,.,1、电子云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叠,所以比较牢固。 2、键旋转时不会破坏电子云的重叠,所以键可以 自由旋转。,键的特点,.,在化学中,将两个轨道沿着轨道对称轴方向 重叠形成的键叫键。,键的定义,.,二、 烷烃的异构现象,构 象 一个已知构型的分子,仅由于单键的旋转而引起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特定排列形式称为构象。,构象异构体 单键

2、旋转时会产生无数个构象,这些构象互为构象异构体(或称旋转异构体)。,(一)碳架异构体 (二)构象异构体 (三)旋光异构体,.,(1) 两面角,单键旋转时,相邻碳上的其他键会交叉成一定的角度(),称为两面角。,两面角为0 时的构象为重叠式构象。 两面角为60 时的构象为交叉式构象。 两面角在0-60o之间的构象称为扭曲式构象。,、 乙烷的构象,.,伞式 锯架式 纽曼式,交叉式构象,重叠式构象,伞式,锯架式与纽曼式的画法也适合于其它有机化合物,(2)乙烷交叉式构象与重叠式构象的表示方法,.,(3)乙烷交叉式构象与重叠式构象的能量分析,C-H 键长 C-C 键长 键 角 两面角 两氢相距,110.7

3、 pm 154 pm 109.5o 60o 250 pm,110.7 pm 154 pm 109.5o 0o 229 pm,250 pm 240 pm 229 pm,E重叠 E交叉 E=12.1KJmol-1,每个C-H、C-H重叠的能量约为4 KJ mol-1,当二个氢原子的间距少于240pm(即二个氢原子的半径和)时,氢原子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从而使分子内能增高,所以重叠式比交叉式内能高。,.,(4)乙烷构象势能关系图,以单键的旋转角度为横坐标,以各种构象的势能为纵坐标。如果将单键旋转360度,就可以画出一条构象的势能曲线。由势能曲线与坐标共同组成的图为构象的势能关系图。,稳定构象 位于势能

4、曲线谷底的构象,非键连相互作用 不直接相连的原子间的排斥力。,转动能垒 分子由一个稳定的交叉式构象转为一个不稳定的重叠式构象所必须的最低能量。(25时转速达1011次/秒),扭转张力 非稳定构象具有恢复成稳定构象的力量;,.,2、正丁烷的构象,正丁烷的构象比较乙烷要较为复杂一些。 正丁烷的极端典型构象有四种: 全重叠式 邻位交叉 部分重叠式 对位交叉式,.,能量,旋转角,4 全重叠 2,6 部分重叠 3,5 邻位交叉 1=7 对位交叉,2, 4, 6 是不稳定构象, 1, 3, 5, 7 是稳定构象。 1=7 是优势构象(能量最低的稳定构象称为优势构象),沿C2-C3键轴旋转的转动能垒 22.

5、6 kJmol-1,()正丁烷的构象势能关系图,.,构象分布 在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构象在整个构象中所占的比例称为构象分布。,15 %,15 %,70 %,能 量 计 算 C-H, C-H 重叠, 4 kJ / mol C-CH3, C-CH3邻交叉,3.8 kJ / mol C-CH3, C-CH3重叠, 22.6 - 8 = 14.6 kJ / mol C-CH3, C-H 重叠, (14.6-4)/2 = 5.3 kJ / mol,() 正丁烷的构象分布和能量计算,分子总是倾向于以稳定的构象形式存在,.,3、丙烷的构象,E=4+4+5.3=13.3KJmol-1,交叉式 重叠式,丙烷只有

6、二种极限构象,一种是重叠式构象,另一种是交叉式构象。二种构象的能差13.3kJmol-1。,.,高级烷烃的碳链呈锯齿形,由于分子主要以交叉式构象的形式存在, 所以高级烷烃的碳链呈锯齿形。,.,4、乙烷衍生物的构象分布,1,2-二氯乙烷(对位交叉70%) 1,2-二溴乙烷(对位交叉84%-91%) 1,2-二苯乙烷(对位交叉90%),乙二醇,2-氯乙醇,大多数分子主要以交叉式构象的形式存在; 在乙二醇和2-氯乙醇分子中,由于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 主要是以邻交叉构象形式存在。,.,三、 烷烃的物理性质,t,外 观:状态 颜色 气味 物理常数:沸点(bp)熔点(mp) 折光率(n) 旋光度 密度(D

7、) 溶解度 偶极矩()光谱特征,.,烷烃熔点的特点 (1) 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而增大。 (2) 偶数碳烷烃比奇数碳 烷烃的熔点升高值 大 (如右图)。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烷 烃,叉链增多,熔点 下降。,奇数碳,偶数碳,熔点高低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 和晶格堆积的密集度。,(一)熔点,.,沸点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烷烃沸点的特点 (1)沸点一般很低。 (非极性,只有色散力) (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 (运动能量增大,范德华引力增大)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叉链多、沸点低。 (叉链多,分子不易接近),(二) 沸点,.,分子间接触面积大 作用力强,分子间接触面积小 作用力弱,bp

8、:36,bp:9.5,.,烷烃的密度均小于1(0.424-0.780)。,偶极矩均为0。,烷烃不溶于水,溶于非极性溶剂。,(三) 密度,(四) 饱和烃的偶极矩,(五)溶解度,.,烷烃异构体的熔点、沸点规律,支链较多烷烃:熔点高、沸点低,支链较少烷烃:沸点高、熔点低,正戊烷 异戊烷 新戊烷 bp 36 28 9.5 mp -130 -160 -17,.,四、烷烃的化学性质,(一)总体特点 (二)烷烃的卤化和自由基反应 (三)烷烃的硝化、磺化、热裂解和催 化裂解 (四)烷烃的氧化和自动氧化,.,、稳定:对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都不发生反应。 、烷烃的多数反应都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一

9、)总体特点,(二)烷烃的卤代和自由基反应,卤代反应 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卤原子取代的反应称为卤代反应。,、 烷烃的卤代,取代反应 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1) 甲烷的氯代,反应式,反应机理,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H= 7. 5KJ/mol Ea=16.7 KJ/mol, H= -112. 9 KJ/mol Ea=8. 3 KJ/mol,.,过渡态理论,过渡态的特点: (1)能量高。 (2)极不稳定,不能分离得到。 (3)旧键未完全断开,新键未完全形成。,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要经过一个过渡态才能完成。,=,.,反应坐标,势能,反应势能图,反应势能曲线:图

10、中表示势能高低的曲线。 反应坐标:由反应物到生成物所经过的能量要求最低的途径。 过渡态:在反应物互相接近的反应进程中,与势能最高点相对应的结构称为过渡态。 活化能:由反应物转变为过渡态所需要的能量。 中间体:两个过渡态之间的产物称为中间体。(中间体能分离得到。过渡态不可分离得到) Hammond假设:过渡态总是与能量相近的分子的结构相近似。,反应坐标,势能,.,甲烷氯代反应势能图,.,1、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比较大,是速控步骤。 2、第二步反应利于平衡的移动。 3、反应 1 吸热,反应 2 放热,总反应放热,所以反应 只需开始时供热。 4、过渡态的结构与中间体(中间体是自由基)相似, 所以过渡态

11、的稳定性顺序与自由基稳定性顺序一致。 推论:3oH最易被取代,2oH次之,1oH最难被取代。,甲烷氯代反应势能图的分析,.,1、 该反应只适宜工业生产而不适宜实验室制备。 2 、该反应可以用来制备一氯甲烷或四氯化碳,不适宜制备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 3、无取代基的环烷烃的一氯代反应也可以用相应方法 制备,C(CH3)4的一氯代反应也能用此方法制备。,甲烷氯代反应的适用范围,.,X + CH3-H, CH3 + H-X,F Cl Br I,439.3,568.2 431.8 366.1 298.3,-128.9 +7.5 +73.2 +141,H (KJ/mol),Ea (KJ/mol),+4.2

12、 +16.7 +75.3 +141,总反应热 (KJ/moL):F(-426.8) Cl(-104.6) Br(-30.96) I(53.97),1. 氟代反应难以控制。 2. 碘代反应一般不用,碘自由基是不活泼的自由基。 3. 氯代和溴代反应常用,氯代比溴化反应快5万倍。,(2) 甲烷卤代反应活性的比较,.,(3)烷烃氯代反应的选择性,V : V = 28/6 : 72/4 = 1 : 4,1oH,2oH,1oH,V : V = 63/9 : 37/1 = 1 : 5.3,3oH,氯代 V : V : V = 1 : 4 : 5.3,1oH,2oH,3oH,.,3oH,2oH,1oH,V :

13、 V : V = 1 : 82 : 1600,(4) 烷烃溴代反应的选择性,氯代反应和溴化反应都有选择性,但溴代反应的选择性 比氯代反应高得多。,溴化,.,烷烃卤代反应时,并不是直接生成中间体自由基,而是先经过一个过渡态。 过渡态与起始态的能量差称为活化能Ea。,卤代反应是否容易进行,取决于活化能的大小。不同的卤代反应以及在同一烷烃的不同部位的反应的活化能都是不同的。,.,、自由基反应,一级碳自由基,带有孤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含有孤电子碳的体系称为碳自由基。,三级碳自由基,二级碳自由基,自由基的结构特点 三种可能的结构:(1)刚性角锥体,(2)迅速翻转的角锥体,(3)平面型。,自由基

14、的定义,.,自由基的产生,热均裂产生,辐射均裂产生,单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光,H2O2 + Fe2+ HO + HO- + Fe3+ RCOO- RCOO ,-e-,电解,.,自由基的稳定性,H=359.8kJ/mol (88kcal/mol),苯甲基自由基 稀丙基自由基 三级丁基自由基 异丙基自由基,乙基自由基 甲基自由基 苯基自由基,共价键均裂时所需的能量称为键解离能。 键解离能越小,形成的自由基越稳定。,均裂,.,从母体烷烃生成相应自由基所需要的能量越小,所生成的自由基所携带的能量就越小,自由基就越稳定。,自由基越稳定,就越容易生成。 自由基稳定性的顺序就是容易生成的顺序。,两点

15、说明,影响自由基稳定性的因素是很多的,如: 电子离域,空间阻碍,螯合作用和邻位原子的性质等;,碳自由基的最外层为七个电子,反应时总要寻找另外的电子来达到八隅体结构,所以是亲电的。,.,共 性,(1)反应机理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三个阶段。 (2)反应必须在光、热或自由基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 (3)溶剂的极性、酸或碱催化剂对反应无影响。 (4)氧气是自由基反应的抑制剂。,定义:由化学键均裂引起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反应。,双自由基,自由基反应,单自由基,单自由基比双自由基稳定,.,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为: 321CH3,当一个烷烃可能在不同的部位生成不同的自由基时,稳定的自由基在能量上是有利的,是容易生成的。,.,经过TS1生成伯自由基所需的活化能较高,而经过TS3生成仲自由基所需的活化能较少,这是因为仲自由基较伯自由基稳定,能量低。,.,实验事实和现象,实验,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实验数据,反应势能图,启发和讨论,指导实验,从烷烃与卤素的反应可以看出,化学工作者应建立起以实验为依据的思维方式。,.,一、分类 二、同分异构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结构 五、构象,.,一 、环烷烃的分类,环烃,脂环烃,芳烃,环烷烃 环烯烃 环炔烃,单环烷烃 桥环烷烃 螺环烷烃 集合环烷烃,单环芳烃 多环芳烃 非苯芳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