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8260396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论《柳林风声》的创作意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林风声中的创作主旨探析蜗牛摘要:柳林风声又名杨柳风,是英国著名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著名作品,该作品是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共同被称为20世纪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开端与终结,因其质朴与优美的意境而广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也同样成为许多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已经覆盖到了美学、音乐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其主旨一直未有较为完整的论述,希望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以利于对于作品的进一步研究。关键词:柳林风声 创作意识 柳林风声主要是讲述了柳树林中的动物们的故事。柳树林中老练的獾,他虽然很少露面,却在树林里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人物。本性敦厚、善良的水老鼠他愿意与朋友分享他的所有,

2、而且极富同情心。鼹鼠是一个任劳任怨愿意帮助人并且肯动脑筋的家伙,他总是悄悄的为大伙做事,而且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傲慢的蟾蜍靠着富裕的祖传家产,挥霍浪费,连自己的家都没有了。最后,在他的三个好朋友帮助下他把家产夺了回来,蟾蜍也不再挥霍浪费且骄傲自大了,变得十分谦逊,并且与他的朋友们一起把柳林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一个适合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大家一起听的故事。书中描绘的几乎是一幅囊括英国乡村生活的画卷,时而象春天柳林间穿过的清风,清新优雅;时而象正午河岸边的微风,夹着泥土和原野的气息,有时,甚至象一股苏格兰的风,带着些许狂野的味道。它不仅讲述了动物主角们随着季节起伏的生活故事,更有着对于生态伦

3、理以及个人追求的深刻内涵。按照心理学的理论界定,动机是行为的主要动力或者刺激力量,是指个体基于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为完成该目的,达成某种目标的内在动力,也可以理解为是为该目标付出的种种努力。将动机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便形成了文学创作动机。因为文学创作本身是一种精神性活动,所以作者客观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创作主体个性的多样性,使得创作动机也呈现出多种形态【1】。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创作动机是人类多种行为动机的一种。它包含着如下的意义:1、创作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它来自于作家的某种需要,是作家进行创作的直接原因。2、创作动机为作家提出创作目标和目的意图。3、创作动机为作家提供持续不断的情感力量。4、创作

4、动机使作家明确自己行为的意义,并驱使着作家将其实现和完成。因此每个作家的创作动机,基本上也是由需要、欲望冲动和目标意图三个要素所构成。本文提到的创作动机是指促使作者写作柳林风声的主要目的意图。从柳林风声文本考察,及对该书作者等方面所提出的意见中,可以大体归纳、总结出格雷厄姆创作柳林风声的动机主要有三方面,即自我慰藉、警醒世人、人生价值。一、自我慰藉结合作者的童年经历和作品内容,可以看出柳林风声创作的主要动机在于对自我心灵的慰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于幸福家庭的向往和追求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对每个孩子来说那段时光应该是最无忧无虑、最多姿多彩的时光。像是一幅素描,单纯却是

5、难忘。对于每个人来说,那段时光都应该是幸福的。然而柳林风声的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却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也因此而长期酗酒,因此小格雷厄姆从小就追随外祖母搬到了南英格兰伯克郡泰晤士河畔库克汉姆村的家,九岁的时候,他作为寄宿生在牛津圣爱德华学校上学。一个本应该是个幸福快乐孩子,却在幼年失去母亲,九岁便开始独自生活,承受与自身年龄极不相符的苦楚,可以说童年的遭遇对于格雷厄姆来说是一个悲剧,但是对于儿童文学界来说却又是一个极大的幸事,也许正是由于童年的这段往事,使得他对于幸福家庭充满了向往,也才会有了柳林风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静静地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细细读着柳林风

6、声这本书,用心感受着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美好画卷。那是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充满英格兰乡村气息的林子,河水潺潺的流着,微风静静地吹着,小动物们的欢歌笑语还在野林里回荡着,仿佛我们自己就是野林里的居民,可以清晰的看到老成持重的獾,善良敦厚的水老鼠,任劳任怨的鼹鼠,还有放浪不羁的蛤蟆,小动物们在原野上互相嬉戏打闹,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不知不觉的,自己的心思也就随着小动物们打转,这里就是我的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不管格雷厄姆的心里是怎样向往作品里所构建出的生活,也不管他在作品里是怎样描绘的,我们仍旧想象甚至是感受到一百多年前格雷厄姆的不幸遭遇,童年的阴影没有磨灭他 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

7、求,也许正是缺乏而格外渴望拥有,所以他笔下的家比任何文学作品都更加温馨,更加让人依恋。但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树林里少了点什么东西,实际上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些什么,细细品味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丝丝温暖而又悄然无息的东西,就是家,就是友情。与其说这部作品是一个父亲讲个儿子听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童年充满辛酸坎坷的父亲隐藏在内心几十年的对于儿时生活的美好愿望,对于幸福家庭压抑已久的深沉的呼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都是心灵的港湾,或贫穷,或富有,但却具有相同的特点:温馨、幸福。无论你漂泊何方,家的感觉却总是让人魂牵梦萦。书中鼹鼠那个曾经拥有的家,远不如河鼠的温馨,也不如蛤蟆的富丽堂皇,还不如獾的房子大,它深知

8、有些寒酸,邋塌,但它却以它独特的气味,有如潮水一般的往事令鼹鼠迈不开前进的步伐。当他和河鼠又重新回到老屋时,一种甜蜜感与归属感油然而死,因为房间里的一切长期以来意不经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们正微笑着迎接他的回来【1】。对没个生命来说,家是生命的栖息之地,我们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欢笑,也在这里哭泣,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家都是一个精神寄托的场所,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不能替代的。作者格雷厄姆童年生活时分不幸,但他却没有用怨恨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而是用爱的笔为儿子,更是为自己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童话世界。纵观整部作品,对于家园的向往几乎贯穿了全文始终。整个故事从第一章里的鼹鼠因厌恶春季大扫除而离家出走到最

9、后一章的四个小动物智夺蟾宫而终,从家出发,最后又归之于家,讲述的就一段从逃离家园到回归家园的心路历程【2】。不仅如此在文中第二章作者就借河鼠之口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看法,“这河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姑妈姨母,是我的伙伴,是我的食物和饮料,当然还是我洗洗涮涮的地方。它是我的整个世界,有了它我就别无他求。它所没有的都是不值得拥有的;它所不知道的也都是不值得知道的。”第九章里海鼠在体验内陆农庄生活之后幡然醒悟,终于决定重返南方大海、回到属于自己的航海生活,河鼠受海鼠所描述的航海生活感染而决定远游南方的海洋,但最终因鼹鼠阻拦而留在家园【3】。这些情节无疑都增强了作品的家园意识。还有在作品里的老獾。当河鼠给鼹鼠

10、介绍老獾时说老獾就住在野林的中央,别处他哪也不愿住,哪怕是花钱请他也不行,等等诸如这类这些情节,都深深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幸福家园的一种深深的回忆与向往,都深深表达着作者内心的关于家园的真切情感。另外从章节标题上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如第五章标题“美妙的家园”、第十二章标题“尤利西斯的归来”等。这些标题连同作品中更多类似的语词和主要情节一起明确地指向了一个重要主题, 即“家园”。特别是第十二章的标题,更是借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出征和回家的典故,表意更加明显【4】。(2)对真挚友谊的渴望除了对于美好童年的向往,对于真挚的友谊,作者格雷厄姆也同样有着深深的期盼。对于任何人来说,友谊都

11、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人具有社会性,所以每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这是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留在他身上的烙印,即使是像陶潜这样的隐士也不可能。我们这样一个个拥有幸福的童年生活的人需要朋友,像作者格雷厄姆这样童年不幸的人更需要朋友.因为朋友的存在,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在悲伤的时候可以向他们诉说,遇到困难,可以向他们求助,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因为童年的种种遭遇,格雷厄姆对于朋友的渴望是强烈的,但那段时光毕竟已经过去,这样的想法,只能是永远深藏在内心的最深处。那么他对于朋友或者说是友谊的渴求又该怎样述说呢?其实,作家们有着自己的方法。作家从事文学创作,

12、实际上就开始把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加以升华了,而升华作用最终的效果,就是把内心的冲突塑造成了外部的形象【5】,并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着作者的心声。这样的片段,文中常有表现。当鼹鼠为嗅到昔日家园的气息而伤心时,河鼠义无反顾地陪同朋友掉转身去寻找那个造诣弃置不用的家,并在这个昔日家园里制造出了温馨舒适的家园气氛;河鼠在冬天的雪夜里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野林营救鼹鼠;就连一向深居简出,满脸严肃的老獾,也因为出于对朋友的负责,为使蟾蜍改过自新,他不惜多次出入蛤蟆城堡,改变了隐士做派;蟾蜍掉进河里后,河鼠竭尽全力地救出了蟾蜍并且语重心长的教诲;当野林子的动物放肆地散播谣言,说蟾蜍罪有应得,再也回不来时,鼹鼠和老獾

13、站出来,不辞辛劳地到处宣传蟾蜍会回来,还搬进蟾宫守护蟾蜍的家园;鼹鼠、獾被白鼬和黄鼠狼辱骂狠打撵到风雨交加、寒冷潮湿的屋外后,风餐露宿,巡逻地界,仍然随时随地观察白鼬和黄鼠狼的动静,绞尽脑汁地谋划着替蟾蜍夺回财产【6】;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浓浓的友情,也清楚的表现着格雷厄姆的内心世界。一般人对于童年生活的创伤可以有多种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渐渐淡忘了去,可是作家、艺术家则不同,他们感情丰富,由于本能的欲望长期受到压制却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宣泄他们的感情,所以,写作成为了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他们总是着力于强调过去的某些记忆,又在那个基础上做了推广,竭力构造

14、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作者潜意识里最初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也许正是因为作者童年的不美满才促使格雷厄姆借助手中的笔把自己内心对于童年的美好向往表达出来,希望以此来圆了自己对于童年的梦想。二、警醒世人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柳林风声的另一深层原因,在于为正在逝去的英国田园式的农村生活所唱响的挽歌【7】。一方面是是对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科技成果的被迫接受,同时也是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警醒。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叶,英国一直是世界工业革命发展最快的国家,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商业经济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享受的追

15、求,人们不再满足以往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疯狂的向自然攫取各种资源,功利主义与物质主义盛行,因此人们的伦理思想呈现出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特征。这也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最明显的,英国原始的田园式生活方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利益至上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但在此之前的无数个世纪里,英国民众一直过着的,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是生活,人们对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与庄园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是他们血液里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他们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和祖辈们生活的地方,会在一夜之间全变成了工厂,蓝天被乌黑的浓烟所笼罩,原本清澈的河水早

16、已变得臭气熏天,那些参天的古木业已成了蒸汽机里熊熊燃烧着的火苗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却又是如此的真实可见。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的变化,作者在作品中也有明确体现,也通过书中的小动物们来体现着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中,蟾蜍代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生活方式。他对新鲜的事物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也有些喜新厌旧,一会喜欢划船、一会又爱上了汽车,还颇有些玩物丧志的味道。比如鼹鼠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家里有崭新的赛艇,蟾蜍本人也是一身的新衣,什么都是新的。他由于继承了父辈留下的遗产,家境富有,对什么都感兴趣,却又不甚稳当,没有常性【8】。他玩赛艇玩够了就打算去旅行,结果在旅行途中杯汽车撞翻马车后却又疯狂的迷上了汽车。他不仅自己买了若干辆汽车,还经常自以为是的自己开汽车却又经常惹出车祸,最后也正是因为汽车而锒铛入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他离家出走后,在一座小镇的吃饭的时候看见了别人开进来的汽车,他听见汽车“噗噗”的发动机声音就已经很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