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199779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复习2-必修3ppt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考试说明: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试说明: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的含义,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有明确的区位 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就有差异性,欠发达 区域,劳动力、自然资源,发达 区域,资金、信息、产品等,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

2、,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1)自然环境差异: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高度,气候差异 地形 水文 资源与环境,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2)人类的生产生活差异: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城市、民居建筑、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等方面,、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是平原地区,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水稻土为主 耕地多为水

3、田 土地较为分散 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广泛 多为旱地 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水稻(主)油菜、 棉花等,玉米、春小麦、 大豆等,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动物 水文 农业 城市 人口,界线A,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大体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位于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大体位于40

4、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长城以北,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地区,甘肃东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1月0 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 1月0 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目的:提醒人们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应关注当前区域发 展所处的阶段 初期阶段-以某一自然资源、便利交通、优势人文资源,形成引 力因素,吸引企业

5、,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人地关系协 调。 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得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 输出大幅度增加,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扩展。人地关 系明显不协调。 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存在优势丧失,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 再生阶段-继续发展,必须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增长点。,经济复苏措施: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 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 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能力低下,稠密

6、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 系提供了天然水道;多水 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 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 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 泛使用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和生产技术的改良,教材: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二、产业转移和资

7、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鲁教版基本上没有涉及到 湘教版选择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企业向大陆迁移、珠江三角洲“二次迁移”等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作为案例。,(1)概念与原理 概念: 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的地区差异;,劳动力因素的不断变化。,内部交易成本,对生产组织、职工培训、与其他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的投入。,市场,开辟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

8、内市场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打破贸易壁垒。,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产业 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 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国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产业转移对象国可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 化进程。,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 的产业;,产业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由于同一产品的生 产活动而联系起来。(思考),产业转移国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环境污染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在对象国扩散;,产业转移对象国部分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 化地区。,产业转移对象国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产业转移国失业人口增加。,思考: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济

9、对自然资源 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 环境质量提高,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质量下降,(3)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两个不同的区域(A和B) 两种不同的影响(积极和消极) 两个不同的方面(社会经济和环境),地理背景,空间分布,地理意义,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行业和工程沿线经济的发展,拉动国内需求。,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 ,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思路和方法,2、资源跨区域

10、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自然 原因,人为 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2、流域及流域开发,基本概念: 流域: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供给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底下暗河,彼此相连组成的庞大系统,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流入干流的支

11、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是二级支流。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和冰期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流域概况:,开发内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流域经济开发 具体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航运以及水产养殖、旅游、生态建设等综合效益,流域概况,有利条件,开发利用,不利条件,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思路:,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生产,思路: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举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2、区域资源

12、的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思路:分析背景条件 分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明确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找出问题,分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策略 三个要点:1、分析某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储量、质量、分布、开采条件,以及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分析其开发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2、通过分析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明确当地资源对本区域、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3、通过分析某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成功经验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具体措施,明确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举例:我国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

13、区的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等等。,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足;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不足;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地形等等。,长江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生态问题(淹没、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水生生物、蚊虫孳生)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华北平原的盐碱化: 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如西北的荒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坏。,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 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

14、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 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关知识: 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衡量某一区域工业化的有关指标(3个结构性指标),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产值的比重降到20%以下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推进因素: 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问题? 产生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解决的措施是什么?,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倒金字塔形的生态结构 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脆弱的生态系统,共性和个性问题: 共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人地矛盾问题、就业问题等。 个性:珠江三角洲与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