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199041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第三编ppt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第一章 霍妮的人格理论,第一节 生平事略,霍妮的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很不快乐。,9岁,她确立了生活态度: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自己聪明; 12岁,她立志当一名医生; 21岁,她进入大学学习医学; 24岁,她结婚;同年因抑郁症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28岁,她获得医学

2、博士学位; 29岁,开始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34岁,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私人开业。 37岁,抑郁症再度发作,曾有过自杀的想法。 41岁,她离婚;曾一度与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 47岁,她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56岁,她与弗洛伊德决裂,众叛亲离,被同事以投票方式剥夺了讲师资格; 同年,她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亲任所长,直到67岁逝世。,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她具有过人的胆识,公然反对当时的权威弗洛伊德;她的一生都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却从未停止过自我探索与自我分析。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有所

3、追求”。 凯伦霍妮,第二节 理论观点,对弗洛伊德的修正:强调社会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精神分析社会学派的核心观点:社会是人格形成的愿意,人格是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中形成起来的,而非本能。 一、人性观 积极乐观 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和阻碍,从而产生病态行为。,二、人格结构 完整动态的自我(self) (一)现实自我(此时的我): 个体此时此地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总和 (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 个体潜能,生长发展的内在力量 (三)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 为逃避内心冲突,寻求合理统一,凭空设想的虚幻自我形象,第三节 研究主题,一、基本焦虑

4、和安全感的追求 社会文化矛盾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基本罪恶:父母的不恰当行为 基本敌意:孩子对父母的敌意 基本焦虑:孩子对父母的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情感以及导致的内疚感和恐惧感。 基本罪恶 基本敌意 基本焦虑 神经症,二、神经症理论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建设性力量 人格 破坏性力量 神经症冲突 破坏性力量占优势 神经症需要:过分夸张的 极端化的 无法满足,(一)神经症需要 1、关怀和赞许 2、支配性伙伴 3、权力 4、剥削

5、和利用他人 5、地位和尊严 6、自我崇拜 7、非凡成就和个人野心 8、限制自己的人生 9、自给自足独立做主 10、完美无缺,(二)神经症人格 1、顺从型人格亲近他人 2、攻击型人格反抗他人 3、退缩型人格逃避他人 正常人也会使用这些方式,根据环境变化加以调整,神经症患者则总是固执地使用同一种方式。 (三)人生取向 1、自谦(对应于亲近他人) 2、夸张(对应于亲近他人) 3、退却(对应于亲近他人) (四)神经症冲突 1、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2、行为方式,三、心理顺应方式 除亲近、反抗和逃避之外,还有8种次级顺应方式: (一)盲点 (二)间隔区划 (三)合理性 (四)极度的自我控制 (五)外化 (

6、六)武断的正确 (七)逃避 (八)犬儒主义,第四节 理论应用,一、女性心理学 男女人格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而不是生理结构决定的。(video),二、健康人格模式 理想人格应该能视情境而灵活地运用三种行为方式顺从、攻击和退缩。 (一)自我探索 健康人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探索。健康人的理想自我是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的。 (二)生活的自助功能 三、神经症的治疗 (一)治疗的目的和过程 目的是发现和解决患者压抑的深层的内心冲突,释放真实自我的建设力量,以更好地发展。 (二)治疗的技术 释梦、阻抗和移情、自我分析,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 1、开创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使精神分析脱离对

7、生理的强调,关注稳定的家庭和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2、对于女性心理的论述更符合现代的观点,被称为第一个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二、理论缺陷 1、与前人理论的相似性 2、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与发展。 3、内部一致性问题,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第二章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第一节 生平事略,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独子。父亲酗酒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 1922年从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开始学习精神分析,1925年1930年,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

8、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先后在多个国家讲学、研究。1980年在家中去世。,第一节 生平事略,“战争结束时,我是一个内心混乱重重 年轻人,经常思考战争怎样成为可能的这样的问题,希望理解人类群体行为的不合理性,渴望和平和国际间的了解。”,第二节 理论观点,一、人性观 积极乐观 理想人格: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这些可以经由社会变革达到。 基本驱力: 1.趋乐避苦,追求感官满足。 2.通过爱增进快乐,创造性地发挥潜能。,第二节 理论观点,二、人类的需要 本能的生理性需要 人类需要 后天习得的非生物性需要(占主导

9、决定位置) (一)关联的需要 与自然疏离而渺小 孤独感 建立亲密良好的关系 成熟的爱:与他人和世界相联系的健康情感 (二)归根的需要 希望有所归依、归属于某些事物的需要。 童年期:与母亲 成年后:其他根基(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宗教),第二节 理论观点,(三)超越的需要 人类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材质,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通过创造实现) (四)认同的需要 经由创造性的劳动,通过自己的技能、成就、职业以及爱来确认自己,同时不丧失自身独特的个性。 (五)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 人生必须有意义感和方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描绘我们所

10、处的位置,赋予生命某种意义,并为之献身。 (六)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指朝向一个生活目标的刺激,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第二节 理论观点,三、人格类型 为克服焦虑,人们会遵循不同的行为方向来解决问题,这些行为方向会发展成一个人特定的性格。 (一)接受型 被动依赖、不愿付出,期待他人给予 (二)剥削型 通过抢夺、欺诈或其他操控手段从外界获取所需,自私自利 (三)囤积型 通过囤积和节约获取安全感,过于吝啬、整洁、讲究规律 (四)市场型 认为个人价值由外界和他人决定,热衷社会地位,有时压抑自我需要 (五)官僚型 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 (六)建设型 能充分发挥潜能,理

11、智、懂得爱与被爱、富有创造性,第三节 研究主题,一、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一)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竞争 不安全感 积极自由 独裁主义 逃避自由 毁灭 主动从众 积极自由:自发地继续个体化的过程。了解和珍惜真是自我的可贵,自然表达内心的情感,从中寻得幸福和快乐。 (二)疏离 无归属感、无法掌控、陌生感。个人成为庞大经济机器的附属品,无法跟他人及这个世界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三)机器人化 机械和信息系统最终取代人力和人脑,人想机器人一样执行指令,无需思考和创造,无法释放活力。 二、社会变革论 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必须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 社会不健全心理疾病 社会健全人格健康

12、理想健全社会: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政治民主、经济公有,第三节 研究主题,第四节 理论应用,一、理想人格模式 成熟的、具备各种生活取向所具有的的良好品质,表现为沉着、减轻、温暖、富有爱心、平易近人、内心取向,向着更富有创造性的境界努力迈进。 (一)创造性生活取向 当个体达到趋近理想境界的人格状态时,各种人格特质应该是以均衡和谐的方式存在,相辅相成。 (二)创造性的爱 爱是延伸自己、与他人联系的能力,爱能够克服孤独感。 爱的前提:努力发展自我的人格 爱的真谛具有五个特征: 爱是给予 爱是照顾 爱是责任 爱是尊重 爱是了解,第四节 理论应用,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 是由个体所

13、处的社会文化引起的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探求潜意识、生活史分析、释梦 治疗目的:使患者放弃非建设型的方向架构,代之以建设型的,并学会用爱取代自恋。 三、弗洛姆人格理论与宗教 将宗教视为参考架构的一种,是逃避自由的方式。 宗教的分类: 权威式宗教、人性化宗教,第五节 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 1、拓宽了精神分析以及整个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2、关注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把心理疾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3、对释梦、自由和集权主义的理解独到,关于男女平等的进步观点。 二、理论缺陷 1、社会变革伦较为空泛,难以实施。 2、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未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 3、未提出完整的人格理论,对现代心理

14、学影响有限。,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第一节 生平事略,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为爱尔兰。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 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他一生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第二节 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 (一)人种假设 承认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人种假设:即便存在诸多差异,人与人仍然是最相近的。 倾向于淡化各异差异,致力

15、于研究全人类共通的心理现象。 (二)人际需要 人格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塑造的,最关键的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现实中的、记忆中的、幻想中的 (三)紧张降低模型 每个人都有降低内心紧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种完全的平衡状态,没有内在缺乏感也没有外在压迫感。 紧张原因: 1.生理化学需要与睡眠需要 2.焦虑 3.温柔,第二节 理论观点,(四)动力机制 否认存在心理能量,只承认物理能量。 有机体通过传递物理能量来完成满足需要的行动。 动力机制:能量传递的过程 动力机制的形式:外在、内隐、潜意识 (五)经验模式 婴儿的经验必须经历的三个认知过程: 1.分离模式 2.并列模式

16、 3.综合模式,第二节 理论观点,二、人格结构 (一)人格化 个体以人及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思维等) 人格化的形象受到个体自我系统特征的影响,不一定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真实表征,有时并不正确。 刻板印象:它是指不顾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真实差异,而把某种观念平等地应用于群体里的每个人。 (二)自我系统 是指以个体的人及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 有针对性的奖励和惩罚 好我与坏我 (三)选择性忽视 如果自我系统遭遇到了可能威胁其稳定性的信息时,它可能简单地忽略或者拒绝这些不和谐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从前一样运作。 (四)非我 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部分,包含人格中极具威胁性的方面,第二节 理论观点,三、人格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