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185648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26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唐宪宗元和 十二年( 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 梦” 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 梦” 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 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

2、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 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 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 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 【分析】考查两诗歌“ 梦” 的含义。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 是一 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是这样四句: “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

3、不直说自 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 无限关心。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 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 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 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 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 倒,所以 “ 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再说, 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

4、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根据以上分析作 答即可。 故答案为: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 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 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 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 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 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

5、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 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 “ 胜” 的意思是 _;作者用 “ 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 照应开头 “ 江南好 ”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 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 【分析】(1) “ 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意思是 “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 红”

6、,“ 胜” 的意思是 “ 胜过 ” 。“ 胜”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 2)从结构上来看,“ 江南好 ” 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 看, “ 能不忆江南 ” 的意思是 “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 ,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照应开头 “ 江南好 ”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 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 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

7、诗人 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 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 泪,满目山阳笛 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 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西园: 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山阳笛: “ 山阳 ” 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 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 赋。 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

8、的情感。 【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 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后庭花 ” 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 【分析】第一首诗写诗人访奉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首句通过楚王绝缨和醉吐相 茵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这其实是赞扬马燧高大的形象,但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遭德宗猜忌,表达了诗人不平之鸣。次句“ 欲披荒草访遗尘”

9、 ,咏凭 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 朱缨 ”“锦茵 ” 与“ 荒草 ”“遗尘 ” 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 感。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用了“ 西园 ”“山阳笛 ” 两个典故,秋风、园苑,是眼前 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伤感之情。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写深夜听到玉笛的声音,让诗人联想到“ 后庭 花” 的典故,后庭花一般认为是亡国之音,诗人其实是借 “ 后庭花 ” 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 国之痛。 故答案为: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 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

10、、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后庭花 ” 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 会,此题要认真分析诗歌典故的内容。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 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概括思想感情的一 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 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 官军 岑参 火山

11、六月应更热,赤亭 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 碛( q )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赤亭:地名。在今新 疆哈密西南。 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酒家垆( l ):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 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 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

12、了。 (2)示例一:(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 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 漾。 示例二:(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 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 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 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

13、励友人 赴军中参战。 【解析】 【分析】(1)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 火山六月应更 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 开篇。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 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51 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 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 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 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

14、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 荡漾。(从内容方面赏析)。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 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 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 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风格、特色赏析)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 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 击胡 ” 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 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 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 ” ,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

15、,创 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 为之激动振奋。 故答案为:(1) 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 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 示例一:(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 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 漾。 示例二:(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 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

16、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 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 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 赴军中参战。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劝勉、关怀 等情感,但作者构思巧妙,用火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从而也 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理解与鼓舞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赏析能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送别诗 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全诗熔叙事、抒 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 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