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183819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 “ 次” 和“ 客路 ” 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次:停留 /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 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1) “ 次北固山下” 的意思是 “ 停泊在北固山下面

2、” , “ 次” 的意思是 “ 停 留” 。“ 客路青山外 ” 的意思是 “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 , “ 客路 ” 的意思是 “ 旅人前行的 路” 。 (2)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 “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 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 次:停留 /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从“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 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 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3、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 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 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 秋思的阅读 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孤村 ” 、 “ 落日 ” 、“ 残霞 ”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青山 绿水 ” 让人联想到碧绿的“ 生机 ” 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 白 草” 、“ 红叶 ” 、“ 黄花 ” 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共用了六个图 景:

4、 “ 孤村 ”“落日 ”“残霞 ”“轻烟 ”“老树 ”“寒鸦 ” ,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 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 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 了“ 青”“绿”“白”“红 ”“黄” 五种颜色,而且“ 白草红叶黄花” 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 青山绿水 ” 二种颜色之中;“ 青山绿水 ” 是广大的图景,“ 白草红叶黄花” 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 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

5、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 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 “孤村 ” 、“ 落日 ” 、“ 残霞 ”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青 山绿水 ” 让人联想到碧绿的“ 生机 ” 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 白 草” 、“ 红叶 ” 、“ 黄花 ” 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 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 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 沙似 雪”“月如霜 ” ) (2)“ 芦管 ” 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 尽望乡 ”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 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

7、眺望故乡。从多角度 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 情。 故答案为: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 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 沙似雪 ”“月 如霜 ” ) “芦管 ” 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 尽望乡 ”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 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 诗人写作的背景,

8、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 “ 月如钩 ” 中“ 钩 ” 字的妙处。 (2)“ 剪不断,理还乱” 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 钩 ” 谐音 “ 勾” , 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 剪不断 ” 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 理还乱 ” 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 特点。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月如钩,寂

9、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 ” 运用比喻,不仅写 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 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 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 寂寞 ” 情生。落 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 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 致。用 “ 丝” 来比喻 “ 离愁 ” ,别有一番新意。然而

10、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 万缕的 “ 离愁 ” 却是 “ 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 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经 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 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 钩 ” 谐音 “ 勾” ,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 剪不断 ” 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 理还乱 ” 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 特点。 【点评】( 1)

1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 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 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 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 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

12、飘白东风老,一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 树” ,有人填 “ 道 ” ,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 明理由。 【答案】 (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 “ 树” 好。一 “ 道” 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 树” 则 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一“ 树” 斜 阳又与后文 “ 叫子规 ” 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 归去 ” 。 【解析】 【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 情; (

13、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 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 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 1) 柳绵飘白; 东风老(子规叫)。 (2) 选“ 树 ” 好。一 “ 道” 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 树” 则 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一“ 树” 斜 阳又与后文 “ 叫子规 ” 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 归去 ” 。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 尽,子

14、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 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 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 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睛空一鹤排云上” 中的 “ 排” 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 深意? (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案

15、】(1)“ 排” ,“ 推开 ” 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 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2)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 表现的。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1) “ 排” ,在这里是 “ 排开、推 开” 的意思,通过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 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二问:意象就是诗歌 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

16、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 凭借与依据。诗人以“ 鹤 ” 自喻,视 “ 鹤” 为不屈的化身,因此这只冲天而上的一鹤,实际也 是表明自己虽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依然会昂扬向上。 (2)诗歌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接着一句 用“ 我言 ” 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 怀。 “ 逄秋悲寂寥” 和“ 秋日胜春朝”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 比,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 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故答案为: “ 排” ,“ 推开 ” 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 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 现的。 【点评】 本题考查炼字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第一问,作答此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