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179275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1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部分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 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 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 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 2n2; ( 2);BBAABABA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 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 注意 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 一对一

2、,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 分析法 ; 配方法 ; 判别式法; 利用函数单调性; 换元法; 利用均值不等式 22 22 baba ab; 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 绝对值的意义等); 利用函数有界性( x a、xsin、xcos等); 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若 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x) b解出 若 fg(x)的定义域为 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 g(x)的值域。 (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首先将原函数)(xgfy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gu与外函数)(u

3、fy; 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根据 “ 同性则增,异性则减” 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 )(xf是奇函数f(x)=f(x);)(xf是偶函数f(x)= f(x) 奇函数)(xf在原点有定义,则0)0(f; 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单调性的定义: )(xf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 21 Mxx当 21 x

4、x时有 12 ()()f xf x ; )(xf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 21 Mxx当 21 xx时有 12 ()()f xf x ; 单调性的判定 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 21 xfxf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导数法(见导数部分); 复合函数法; 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xfTxf(其中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xf为周期函数,T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 2)三角函数的周期 2 / 11 2

5、:sinTxy;2:cosTxy; Txy:tan; | 2 :)cos(),sin(TxAyxAy; | :tanTxy; (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axfaxf或)0)()2(axfaxf)(xf的周期为a2;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幂函数:xy()R;指数函数:) 1,0(aaay x ; 对数函数 :) 1,0(logaaxy a ;正弦函数 :xysin; 余弦函数:xycos;( 6)正切函数:xytan;一元二次函数:0 2 cbxax; 其它常用函数: 正比例函数:)0(kkxy; 反比例函数:)0(k x k y; 函数)0(a x a xy; 9二次函数: 解析

6、式: 一般式:cbxaxxf 2 )(; 顶点式:khxaxf 2 )()(,),(kh为顶点; 零点式: )()( 21 xxxxaxf。 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开口方向; 对称轴; 端点值; 与坐标轴交点; 判别式; 两根符号。 二次函数cbxaxy 2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 a b x 2 ,顶点坐标是 a bac a b 4 4 2 2 ,。 10函数图象: 图象作法 : 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 图象变换法 导数法 图象变换: 平移变换: )()(axfyxfy,)0(a左“ +”右“ ” ; )0( ,)()(kkxfyxfy上 “ +”下“ ” ; 对称变

7、换: )(xfy )0,0( )( xfy;)(xfy 0y )(xfy; )(xfy 0 x )( xfy; )(xfy xy ( )xfy; 翻转变换: )|)(|)(xfyxfy右不动,右向左翻()(xf在y左侧图象去掉); )|)(|)(xfyxfy上不动,下向上翻(|)(xf| 在x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xfy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 像上; ( 2)证明函数)(xfy与)(xgy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xfy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 (对称轴)的对称点在)(xgy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 曲

8、线 C1:f(x,y)=0 关于点( 0,0)的对称曲线 C2方程为: f(x,y)=0; 曲线 C1:f(x,y)=0 关于直线 x=0 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x, y)=0; 曲线 C1:f(x,y)=0 关于直线 y=0 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x, y)=0; 曲线 C1:f(x,y)=0 关于直线 y=x 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y, x)=0 f(a+x)=f(b 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 2 ba 对称; 特别地: f(a+x)=f(ax) (x R)y=f(x)图像关于直线x=a 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直接法(求0)(xf的根); 图象法

9、; 二分法 . (4)零点定理:若y=f(x)在a,b上满足 f(a)f(b)0; 6圆的方程的求法: 待定系数法; 几何法。 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Rd点在圆上; Rd点在圆内; Rd点在圆外。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Rd相切; Rd相交; Rd相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距,rR,表示两圆半径,且rR) rRd相离; rRd外切; rRdrR相交; rRd内切; rRd0内含。 8、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22 | 2ABrd 第六部分圆锥曲线 1定义: 椭圆:|)|2( ,2| 2121

10、 FFaaMFMF; 双曲线:|)|2( ,2| 2121 FFaaMFMF;抛物线: |MF|=d 2结论 焦半径: 椭圆: 0201 ,exaPFexaPF(e 为离心率);(左 “ +”右“ -” ); 抛物线: 2 0 p xPF 弦长公式:4)(1(1 21 2 21 2 12 2 xxxxkxxkAB 6 / 11 注: 抛物线:ABx1+x2+p;通径(最短弦): 椭圆、双曲线: a b 2 2 ; 抛物线: 2p。 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1 22 nymx(nm,同时大于0 时表示椭圆,0mn 时表示双曲线);当点P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 21PF F最大; 双曲线

11、中的结论: 双曲线 1 2 2 2 2 b y a x (a0,b0)的渐近线: 0 2 2 2 2 b y a x ; 共渐近线 x a b y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 2 2 2 2 b y a x 为参数,0 ); 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2e渐近线为xy渐近线互相垂直; 焦点三角形问题求解: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和余弦定理联立求解。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联立的关于 “x” 还是关于 “y” 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判别式验证了吗? 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 设点

12、 A(x1,y1)、B(x2,y2); 作差得 21 21 xx yy kAB ; 解决问题。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 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平面向量 设 a=(x1,y1),b=(x2,y2),则: ab(b 0)a=b ()Rx1y2x2y1=0; ab(a、 b 0)a b=0 x1x2+y1y2=0 a b=| a| b|cos=x2+y1y2; 注: |a|cos叫做 a 在 b 方向上的投影;| b|cos叫做 b 在 a 方向上的投影; ab 的几何意义:a b

13、等于 | a| 与| b| 在 a 方向上的投影 | b|cos的乘积。 cos= |ba ba ; 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 B 三点共线xy1OPxOAyOB uuu ruuu ru uu r 且 ; (理科) P,A, B,C 四点共面,xyz1OPxOAyOBzOC uuu ruuu ruuu ru uu r 且。 第八部分数列 1定义: 等差数列*,2(2( 11n1n Nnnaaaddaaa nnnn 为常数 BAnsbkna nn 2 ; 等比数列N)n2,(n)0( 1n1-n 2 n 1n n aaaqq a a a n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d

14、naan)1( 1 1 1 n n qaa 前 n 项和d nn na aan S n n 2 ) 1( 2 )( 1 1 q qaa q qa Sq naSq n n n n 1 1 )1( 1. 2 ;1.1 1 1 1 时, 时, 7 / 11 性质an=am+ (nm)d, an=amqn-m; m+n=p+q 时 am+an=ap+aq m+n=p+q 时 aman=apaq , 232kkkkk SSSSS成 AP , 232kkkkk SSSSS成 GP , 2mkmkk aaa 成 AP,mdd, 2mkmkk aaa 成 GP, m qq 3数列通项的求法:定义法(利用AP,

15、GP 的定义); 累加法( nnn caa 1 型); 公式法: 累乘法( n n n c a a 1 型); 构造法(bkaa nn 1 型); 间接法(例如:4 11 4 1 11 nn nnnn aa aaaa); (理科)数学归纳法。 4前n项和的求法:分组求和法; 裂项法; 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 项和最值的求法: 0 0 0 0 11n n n n a a a a 或 ;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 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 22 22 baba ab 注意: 一正二定三相等; 变形, 2 ) 2 ( 22 2baba ab 。 2绝对值不等式:|bababa 3不等

16、式的性质: abba;cacbba,;cbcaba;dcba, dbca;baccba0,;baccba0,;,0ba0cd acbd;)(00Nnbaba nn ;0ba)(Nnba nn 第十部分复数 1概念: z=a+biRb=0 (a,bR)z=z z20 ; z=a+bi是虚数b 0(a,b R); z=a+bi是纯虚数a=0 且 b 0(a,bR)zz0(z0)z 20 时,变量yx,正相关;r 0时,变量yx,负相关; |r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 性相关性越强;| r接近于 0 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总偏差平方和: n i i yy 1 2 )(; 残差: iii yye; 残差平方和: 2 1 )( n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