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雨水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1.93KB
约7页
文档ID:148164317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_第1页
1/7

1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一、单元导语 :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 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 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展现 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随着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去体味京味儿十 足的春节;跟着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 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 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 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 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 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 学生通过讲述家乡风俗、 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 诵 读古诗名篇, 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 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 文 北京的春节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 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 节 日 习 俗 的 温 馨 和 美 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引导学生跟随 作者的描述感受老 北京过春节的隆重 和热闹,领悟民俗 文化的丰富内涵 2课时 腊八粥 本文主要讲述了八 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 为 我 们 展 示 了 一 幅 淳 朴、和睦、温馨的生活 图景 揣摩文中描写 八儿的神态、语言、 动 作 及 心 理 的 句 子,体会八儿迫不 及待想吃腊八粥的 心理变化过程 2课时 2 古诗三首 本文借三首古诗来 展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 习俗 了解诗歌展示 的传统文化习俗;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 寄寓的思想感情 2课时 藏戏 藏戏本文以准确的 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 描写为手段,通过有详 有略的描述,展现了藏 戏 不 可 抗 拒 的 艺 术 魅 力 引导学生了解 藏戏的形成及其特 色,体会传统戏剧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1课时 习 作 家乡的风俗 介绍自己家乡的风 俗习惯,可以介绍这种 风俗的特点,也可以写 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 动的经历 引导学生了解 家乡的传统风俗的 主要特点并介绍清 楚;分清主次,把 重点内容写得详细 一些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 生明白阅读时要分清文 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要 表达的主要意思。

了解文章的主 次、详略安排是由 作者想要重点表达 的意思决定的;体 会运用不同的词语 表达相同的意思的 好处;了解传统习 俗中表示吉祥美好 的寓意;积累一些 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句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解如何用不同的词 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了 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 俗 书写提示 了解行楷的一些知 识,提高自己的书写水 平 日积月累 背 诵 古 诗 长 歌 行,领悟古诗中蕴含 的哲理 3 三、内容详解: 1. 北京的春节 文 本 分 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 同的民族过春节, 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的作者著名 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 的民风民俗画卷, 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他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描述了大量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文章的语言表达 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 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学中,教师 可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 学 目 标 1. 会写 15 个生字,重点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 灯结彩”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感受节日的热闹气 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 学 重 点 引导学生随作者的描 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 重和热闹,理解民俗文化 的丰富内涵 教 学 难 点 揣摩文章语言, 学习作 者为突出老北京过春节的 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 时 安 排 2 课时 2. 腊八粥 4 文 本 分 析 腊八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 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后的满足,表现 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 亲情的眷恋在内容上,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展现了腊八节浓 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写法上,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在本文中,人物的对话贯穿全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地询问,到 与母亲讨价还价,到看到腊八粥后的惊讶,都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以八儿的心理活动为主要线索,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 的过程中要以朗读感悟为主,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八儿的心理变化这条线索, 重点揣摩描写八儿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八儿的性 格特点 教 学 目 标 1. 会写 13 个生字,重点理解“腊八粥、搅和、甜腻”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 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3. 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性格特 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 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 学 重 点 把握文章内容, 梳理文中人 物的心理变化线索, 品析人物的 性格特点 教 学 难 点 品味语言,感悟作 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八 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课 时 安 排 2课时 3. 古诗三首 5 文 本 分 析 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前两句 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 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 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 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 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 得团聚的悲哀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 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 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 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 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 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 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 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 学 目 标 1. 会写 7 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 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学 重 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 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 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难 点 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 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 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 并学 会运用 课 时 安 排 2课时 4 * 藏戏 6 文 本 分 析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散文,主要介绍了藏戏 的形成和特色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描写为手段,随着作者 脉络清晰、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 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 色彩教学本课时,教师应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 生与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 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关注文本的价 值取向,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能对 藏戏这种文化精粹产生兴趣 教 学 目 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 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赏析语言,体会本文将简练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写相结合的 写法的好处,并学会运用 教 学 重 点 朗读课文,了解藏戏 的形成和特色,体会传统 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 学 难 点 学习文章将简练准确的 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写相结 合的写法,积累语言,领悟表 达方法 课 时 安 排 1 课时 习作:家乡的风俗 活 动 分 析 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 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 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 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 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 点内容介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教 学 目 标 1.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 俗 2. 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达自己的 感受的方法 7 3. 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 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4. 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 重 点 难 点 1. 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 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 实感受 3.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 言形象生动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 习惯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语文园地一 教 学 目 标 1. 学会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能在 习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2. 学习如何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3. 了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俗 4. 了解行楷的一些常识,提高书写水平 5. 背诵古诗长歌行,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重 点 难 点 1. 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分清文章的主次 2. 积累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俗 3. 理解长歌行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