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148118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通化市第十三中曲阳 课题:桃花源记课型:复习课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4.理解把握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 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 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 美好

2、的憧憬之中, 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出示复习方略: 1、 复习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及体裁) 2、 复习重点实词(学会归类整理) 3、 复习重点语句的翻译及背诵 4、 复习文章内容的理解 5、 专项巩固训练(拓展并结合中考试题) 注释:本节课完成前三个方略 三、(一)自主复习 1、齐读课文(全班) 2、看注释与笔记,默记解释 3、小组活动: 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关注重点句子 提出学案疑难 4、组间互释疑难问题 5、提出没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处理(全班) (二)复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 晋末期,出

3、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 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 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 2.重点实词: (1)甚异之欲穷其林既出 桑竹之属不复出焉便扶向路诣太守阡陌 (2)四个“然”字词: 豁然俨然怡然欣然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

4、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 复 A 复前行B 不复出焉乃 A 乃大惊B 乃不知有汉 舍 A 便舍船B 屋舍俨然寻 A 寻向所志B 寻病终 志 A 处处志之B 寻向所志为 A 捕鱼为业B 不足为外人道也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7)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

5、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D 便要还家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还家” 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F 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四、擂台抢答(重点语句填空) 五、请学生结合翻译,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忽逢桃花林”(风景幽美) (增添神秘色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发现桃花林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进入桃花源“其中往来并怡然自乐”(生

6、活安乐幸福) “便要还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好客) 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 再寻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再添神秘) 课题:桃花源记课型:复习课单元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 品的鉴赏能力。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方略: 1、 复习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及体裁) 2、 复习重点实词(学会归类整理) 3、 复习重点

7、语句的翻译及背诵 4、 复习文章内容的理解 5、 专项巩固训练(拓展并结合中考试题) 注释:本节课完成后两个方略 二、结合课文结构依据线索归纳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 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8、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明确:“处处志之”

9、(为下文作铺垫) “寻向所志” (增添神秘色彩) 8、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9、为什么渔人后来寻不到桃花源? 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 神寄托。 10、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 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 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 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 答案的话题,

10、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 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四、结合中考主观性试题探讨: ()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 的美好作了铺垫。 ()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 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用四个字:避秦时乱)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 解推测。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 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

11、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 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 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 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似有实无,似真而幻,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 社

12、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 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 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 能实现的空想。 () 本文出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五、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讲诚信,你觉得“渔人”的品行如何? 参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我们说渔人确实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 的好奇心, 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

13、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 往。 2. 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 ,这一结尾的蕴籍何在? 明确: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 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 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 3.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 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 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

14、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 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 岁时所写的 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 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 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 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 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板书设计: “忽逢桃花林”(风景幽美) 发现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增添神秘色彩)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进入桃花源“其中往来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便要还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好客) 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 再寻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再添神秘) 六、学生补充:可以自己出题也可以寻找类型题展示 作业设计: 1.复习重点字词,加深理解 完成同步练习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