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8119516 上传时间:2020-10-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10年来,足迹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的246个市、县,演讲3500多场,听众达130多万人次。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本报调查显示,41.8%的人只听过12场科普讲座,26.4%的人一次也没听过。据记者了解,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但是能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活动实属凤毛麟角。本报调查显示,尽管有7

2、1.9%的公众认为,科普宣传“很必要,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但是有39.3%的人对科普讲座的印象是“和上课差不多”;26.6%的人则感觉,“高质量的科普讲座当然能起好的作用,可是好的活动很少见”。同时,也有32.1%的人对听过的讲座感到“新鲜有趣,至今难忘”。钟琪团长强调,演讲团从创立之日就坚信,科普不是拿原来的旧知识去贩卖,科普讲座是再创造。科学研究做得好,科普报告不一定就能做好。据她介绍,现有的30多名团员是从几百位科学家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二。空军指挥学院的少将徐邦年,试讲了4次才被通过。钟琪团长告诉记者,她之所以严把质量关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

3、间听科普讲座是顶着学校和家长的层层压力的,同时,一场好的科普讲座会给青少年开启科学的大门,而一场劣质的讲座会断绝孩子们以后再听科普报告的可能。听过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讲座后,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反馈:“这是我上学以来参加过的最好的课外活动!”“西部学生的经济条件差,但是求知欲并不差!希望你们再来!再来!再来!”本次调查显示,公众最希望听到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的科普讲座,内容排在首位的是“实用的科学知识”,占78.5%;其次是“我国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占61.0%;列第三的是“可以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占53.4%。此外,科研过程中的故事、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等内容也是吸引听众的亮点。据翟立原主

4、任介绍,国内的科普讲座,多数传播的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很少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事实上,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尚在争论中的问题对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很有帮助。科普演讲团的老爷爷们曾在云南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作讲座。当时,一个小女孩向爷爷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方面很有见地的问题:现在的克隆技术都是雄性复制雄性,雌性复制雌性。可不可以用雄性动物复制雌性动物,并保证遗传性状完全相同呢?因为决定性别的是染色体,只要把其中的一个Y染色体替换成X染色体就可以了吧?当时的科普团员们认为,小女孩的思路是很可行的。三年后,美国科学家才完成了类似的克隆实验,这也证实了这个云南乡村

5、中学的小女孩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1调查报告重数据分析,结合原文第一、二段的统计数据,应如何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_【解析】注意“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等这些结论性的话语。【答案】(1)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不辞辛苦,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影响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这与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3)我国的科普教育要和科技兴国的战略相适应,还需要大踏步前进。2中科院科普演讲团严格筛选成

6、员的原因是什么?_【解析】从文本中的第段、第段中,可以筛选出答案。【答案】(1)学生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不容易;劣质报告会浪费学生时间,影响他们接受科普知识宣传的兴趣和情绪。(2)科学研究做得很好,但科普讲义内容深奥,像给大学生或研究人员上课,学生听不懂。(3)传播的只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没有能做到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3试从科普的方式、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写出你对演讲团成员的建议。_【解析】只要围绕思维互动的方式、实用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等三个方面作答即可。【答案】示例:(1)能结合中学的实际,结合孩子的兴趣,针对实用的、前沿的话题展开

7、。(2)在讲座的过程中, 注重互动,注重交流。(3)使用生动甚至幽默的语言。(4)态度要和蔼亲切,把孩子们当朋友,不要给他们以居高临下的感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珍惜湖泊的生命陶世龙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

8、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

9、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

10、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

11、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1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_【解析】首先回答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本回答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答案】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

12、法。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泊的美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启发读者珍惜保护湖泊。2导致湖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_【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两方面作答。从文本中第3、4自然段中可以筛选出自然原因,在倒数第3自然段中可以筛选出人为原因。【答案】自然原因:泥沙堆积;植物生长;河流改道;气候变迁使“收支”失衡,盐类沉积。人为原因:过度采水;盲目围垦;倾倒垃圾、废水;淡水养殖。3文章结尾使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_【解析】一方面要答出使用疑问句在内容上的启示、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答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忧患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答案】启发人们反省思考,对人

13、类有警示作用;引起人们探索保护湖泊的方法。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对自然受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呼吁社会来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进化论的讲演英赫胥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