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8.1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061102 上传时间:2020-10-1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8.1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8.1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8.1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8.1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8.1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1 珠江三角洲 【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认知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找到广州、 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 (重点)。 知道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原因,说出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与不利条件(重点)。 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难点)。 【教学模式】 “新课导入 - 自主学习 - 合作探究 - 点拨归纳 - 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学为主、点拨为辅等 【教具准备】相关图文

2、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新 课 导 入 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的今昔对比图片: 利 用 多 媒 体 有 利 播放有关珠江三角洲环境和经济的感性材 料 边看图边聆听春天的故 事, 在观看关于该区自然环境 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 料视频时思考:珠江三角洲 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 放的前沿地带? 于 吸 引 学 生 注 意 力, 唤 起 求 知 欲 及 参 与 意 识, 在 激 情 导 趣 中 进 入 新 课 学 习。 承 转 过 渡 珠江三角洲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 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 毗

3、邻港澳, 濒临南海, 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点 拨 归 纳 展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图,同时引导学生在 读图中认识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学生读8.1 “珠江三角洲” 图,完成P45 页【读图】的 两个问题,并思考以下几个 问题: 1、其纬度位置怎样?与东 南 亚 在 位 置 上 有 什 么 关 系 ? 在 交 通 上 有 什 么 优 势? (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与东 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 利。 ) 2、在图上据纬线、地形等 综合分析,你能获得哪些信 息呢? (提示:气候优越,农业基 础好,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 边 读 图 边 思 考, 在

4、师 生 互 动 中 培 养 学 生 点。 ) 3、 “对外开放的前沿”仅 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能行 吗?( 讲述我国赋予珠江三 角 洲 对 外 开 放 的 优 惠 政 策。 ) 自 主 学 习 与 合 作 探 究 的 能 力, 以 及 读 图 分 析 和 归 纳 总 结 能 力。 设 疑 导 学 逐 层 深 入 有 效 点 拨 突 破 重 点 承 转 过 渡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上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 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 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点 拨 归 纳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5、,正是依靠区 位、人文、政策的优势,成为了我过对外开 放的前沿。 全国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示意图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 素) 、地利(区位因素) 、人和(人文因素) 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 前沿”地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将全班分成A、B、C三个 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 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 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 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 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 地形平坦, 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 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 充足,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 B 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 开放的历史传

6、统,很多地方 是著名的侨乡。 C 组:政策因素:国家策略 “对外开放, 优先发展” (设 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 富) 。 2. 珠 江 三 角 洲 的 位 置 : 由、 冲击而成,位于省的 东南部,下游,毗 邻、特别行政区, 濒临,与地区 隔海相望,水陆交通十分便 学 生 从 图 中 获 取 有 用 知 识, 培 养 学 生 读 图 分 析 问 题 的 能 力。 通 利; 1980 年建立了经济特 区, 1985 年,整个珠江三 角洲被辟 为。 过 学 生 的 探 究 与 交 流 可 以 了 解 学 生 的 学 习 状 况, 然 后 针 对 学 生 的 薄 弱 点 进 行 适 当 引 导,

7、启 发 式 地 点 拨 讲 解, 使 课 堂 教 学 做 到 有 的 放 矢。 承 转 过 渡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港澳地区与它是以怎 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 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点 拨 归 纳 珠江三角洲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同时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创办了一 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 业。你可知珠江三角洲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 哪里呢? 【点拨归纳】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 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 经济。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 的

8、区域合作模式,“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 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 自主学习教材P46-48 “外向 型经济”的图、文、表等内 容。 然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珠三角和港澳“前店后 厂”模式是指珠三角为港澳 提供,珠三角地 区则 利用本 身众 多 的,丰富的、厂 房和港澳地区提供的, 先进的、 生产产品,再经出口 到 、 等。 把 更 多 的 时 间 留 给 学 生, 培 养 他 们 自 2. 珠三角把产业结构调整 的重心转移到产业 上,这里已成为世界著名的 和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习 习 惯 与 能 力 少 讲 精 练 及 时 巩 固 当 堂

9、达 标 承 转 过 渡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开放的前沿”是具备了天时、地 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及其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 区域合作模式的外向型经济 实现了强强联手。 合 作 探 究 点 拨 归 纳 畅谈收获引导学生对当堂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掌握所学的要点 板书设计:第1 课 珠江三角洲 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邻香港、澳门 区位优势 开放的前沿 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政策优势 人文优势 外向型经济: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通 过 梳 理 知 识, 学 生 对 所 学 内 容 及 时 有 效 地 归 纳, 既 有 利 于 学 生 巩 固 知 识 要 点,

10、又 方 便 于 简 化 知 识、 形 成 知 识 网 络。 【有效训练】 1 1980年 我 国 建 立 的4个 经 济 特 区 , 有 两 个 位 于 珠 江 三 角 洲 的 是 () A深圳、珠海 B汕头、厦门 C香港、澳门 D海口、大连 2 以 下 各 项 不 属 于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优 势 的 是 () A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B珠江三角洲是沿海经济开发区,有政策优势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侨乡 D珠江三角洲资源能源丰富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北京之间的铁路干线是 () A京广线与京沪线 B京九线与京沪线 C京广线与京九线 D京九

11、线与焦柳线 4 目 前 , 港 澳 地 区 与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的 经 济 地 域 分 工 与 合 作 的 独 特 模 式 是 () 港澳地区“前店”珠江三角洲地区“后厂” 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店”港澳地区“后厂” A B C D 5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的主要来源是 () A东南亚 B日本 C台湾地区 D港澳地区 6珠江三角洲出口产品通过的主要贸易渠道是 () A 国同市场 B港澳 C台湾 D美国 7 属 于珠江三 角洲 地区 对外开 放 的有利的 人 文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 地形平坦 C 著名的侨乡 D 丰富的矿产资 8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上图表示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12、位于 _省的东南部, 毗邻 _地区,与_ 隔海向望, 是我国对外开发的_;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_(经济特 区) , _(经济特区) ,A_(海),C_(市),本地区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 有 _ 和_等。 (2)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_”为基本模式,目前珠江三角 洲是以 _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_和_生产 出口基地之一。 (3)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区位因素: _ 。 人文因素: _ 。 政策因素: _ 。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难点知识的指导、对重点知识的提升, 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理解和探究。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现和指导学生读图,学生清晰直观地知道珠三角 的位置范围。在课堂上着重突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及对已学知识迁移运用的过 程。这不仅调动了全员的参与,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缺漏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后半部没有更好地结合“前店后厂” 的案例 进行分析。 在激励学生质疑和探究方面还显得薄弱,没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提出 问题,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还显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加以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