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

上传人:瑶*** 文档编号:148048272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60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学与练:05 文言文阅读(精讲讲义)(教师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复习|学与练 汇总归纳备战高考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2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3 专题专题 0505 文言文阅读(核心素养精讲讲义)(解析版)文言文阅读(核心素养精讲讲义)(解析版) 【考纲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2理解理解 B 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 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 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理解

2、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3分析综合分析综合 C 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其中,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是其中,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是“理解理解”和和“分析综合分析综合”。 【语文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最佳载体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通过对重点文言虚实词、文言句式和文化 常识的考查,在语言梳理与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达到传承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继承传统美德、增 强文化自信等目的。 【考情分析】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

3、全国卷)都是考查人物传记,一共是四个题目,三个客观题分别考查文言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4 文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理解,主观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分值一共是 19 分 ,客观选 择题一个 3 分,翻译题共两句,一句 5 分,共 10 分。 全国 卷 I 谢 弘 微 宋书 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2 0 1 7 全国 卷 II 赵 熹 后汉书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4、全国 卷 III 许 将 宋史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全国 卷 I 鲁 芝 晋书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全国 卷 II 王 涣 后汉书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2 0 1 8 全国 卷 III 范 纯 礼 宋史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5 【知识 体系】 1 1、高考高考 选文的特选文的特 点点 高考 传记类文 本一般包 括史传文、 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 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 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 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 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二、文言传

6、记的特点二、文言传记的特点 (1 1)行文特点:)行文特点: 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 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能为我们把握全篇内容提供有效的信息。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 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 句,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 交代,或作“盖棺论定”。有的结尾,作者通常以“赞”等形式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 (2 2)用语特点:用语特点: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

7、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 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 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 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 全国 卷 I 贾 生 史记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全国 卷 II 商 君 史记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2 0 1 9 全国

8、 卷 III 吴 起 史记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客观题 9 分; 2 主观题,10 分。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6 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 “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 三、文言基础知识三、文言基础知识 (一)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 高考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近年来,全国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但是 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渗透在每一个题目中。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

9、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 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 在掌握 120 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对于课本上出现 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牢牢掌握,对于平时做题遇到的重要实词,也要有意识地积累。 (2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 高考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近年来,全国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 但是文言虚词也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实词

10、一样,渗透在每一个题目中。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主要是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 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 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和用法不同,我们在理解文言虚 词的时候,也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三)特殊句式(三)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 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11、(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1 1判断句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7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 “非”表示否定判断 梁父即楚将项燕。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

12、秋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且相如素贱人。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8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 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 2被动句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 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

13、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 “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特别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

14、司马谏议书), 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9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3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 是)动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文:“

15、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10 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b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c

16、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d何伤乎?(论语) 译文:“有什么担忧的呢?” e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f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g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b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高考复习学与练 精品资源备战高考 11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d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e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f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