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047973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含2013年真题)(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备考指南】 在复习应考中,考生要注意掌握热点区域地形特征、岩石的形成及相互转化、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等。在复习褶皱、断层构造的特点和成因时,学会根据岩层弯曲形态、新老关系区别背斜和向斜,熟悉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特点。,(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回答12题。,地壳物质循环,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变质岩。过程代表变质作用,

2、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C,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BCD 解析本题考查海底地形与地质作用。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所以本题选择C项。 答案C,3(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内力作用与地貌,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本题以实景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变形或位移而形成的,故图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应是

3、地壳运动,故B项正确。 答案B,(2013天津文综,7)读图,回答第4题。,外力作用与地貌,4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沉积作用。海岸沙滩是海水沉积的结果。 答案D,(2013福建文综,910)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解析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故选D。 答案D,AB C D 解析爬

4、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 答案C,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2013浙江文综,5)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题。,7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解析本题通过景观素描图与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考查河流的沉积与侵蚀作用。结合材料和图2可知处

5、于凹岸的流速大于处于凸岸的的流速。图1中甲为凹岸,流速大于位于凸岸的乙,甲以流水侵蚀为主,需要建水利设施(防洪堤),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域较浅,不利于建港口。 答案D,(2013上海地理,910)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 8在上图所示河流的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B堆积C侵蚀D风化,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弯曲对河流外力作用的影响。在河流弯曲处,凹岸受河流冲刷严重,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凸岸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图中处为河流的凸岸,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B,9如果在图示的、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 A B C

6、 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和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两地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深,有利于航行与停泊。所以本题选择C项。 答案C,102013山东文综,26(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由图读出P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其成因主要是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减缓,沉

7、积作用所致。 答案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从近年高考看,本讲从考查内容上看,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2014年本讲仍将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掌握 核心知识,(2)循环过程 (

8、3)意义: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2板块构造理论,【特别提醒】 注意板块中一些特殊的位置,如板块交界处、板块穿过的一些重要的岛、半岛或海、所属位置与板块名称不符合的地方等。,角度1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分析 1(2013南京模拟)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代表三大类岩石,为主要的内、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2)题。,探究 命题角度,(1)下列物质符合类岩石特点的是 ()。 A石灰岩B大理岩 C花岗岩D玄武岩 (2)下列关于图中的内、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9、)。 A变质作用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D沉积作用 解析(1)由图可知,为沉积岩,为变质岩,为岩浆岩,选项中只有石灰岩是沉积岩。选A。(2)图中是外力作用,在海岸沙滩地区主要为堆积作用,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为地壳运动,为变质作用,为岩浆喷出、冷却凝固。选C。 答案(1)A(2)C,角度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2(2013成都模拟)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附近西海岸发生8.5级强震。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在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太平洋

10、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解析(1)根据材料进行区域定位并结合板块的分布即可判断出,此次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2)在亚欧板块(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大洋板块)交界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地震。 答案(1)B(2)D,(2)此次地震与下列哪种板块运动形式相关 ()。,1地质构造的判断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考点二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掌握 核心知识,2. 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11、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3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外力地貌的判定 (1)判断风向的方法,(2)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角度3地质构造判读 3(2013威海市高三模拟)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探究 命题角度,(1)据图可知,该地

12、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地壳运动 B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地壳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2)关于图中甲、乙两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形成的山 B乙向斜形成的山谷 C甲可能有地下水D乙适合修建隧道,解析(1)图中的岩层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形成后受到了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产生了褶皱与断层;背斜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谷地,断层线附近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河谷。选D。(2)甲是向斜成山,地下可能有水。乙为断层形成的山谷,不适合修建隧道。选C。 答案(1)D(2)C,角度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2013江苏地理,7)下图是某流

13、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1)(2)题。,(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BCD 解析(1)由图中读出甲、乙、丙三地砾石堆积物均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判断是由流水沉积作用所致。故选B。(2)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属于岩浆岩,故选B。 答案(1)B(2)B,地质构造示意图综合分析与判读 解题思维流程,思维建模 1综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对本类题型考查主要是运用内外力作用分析某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其答题思路为: 2地质剖面图

14、的判读方法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见图1)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见图2),(3)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见图3),(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见图4) (5)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见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