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梳理课件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3KB
约44页
文档ID:148045189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梳理课件_第1页
1/44

现代文阅读考点梳理,制作:钟学良 2011年3月20日,2011届总复习,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阅读 八个重要考点,命题之本 答题之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 1.表现文章主旨的词; 2.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 3.反映深层含义的词; 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 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的词; 6.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文学作品考查词语,侧重于词语的言外之意,注意情感性、形象性通常是概括义、隐喻义等,,如何理解 1.把握主旨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读一篇文章应着眼全篇阅读的高效率取决于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正确把握;宏观把握全局,理清文章层次,领会文章要义,把握文章主旨,就能深刻体会理解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 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文,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无论什么词语,一旦进入一定的语境,它的意义应该是确定的,“词不离句”。

3.结合修辞 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不同修辞手法中的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作用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 1.表达段落和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 2.结构上有起承转合作用的句子; 3.运用修辞手法表义含蓄的句子;,就文学作品而言,表达段落或篇章中心的句子大多是抒情句或议论句,它们或出现在段落和篇章的开头,或出现在结尾如何理解 1.理解并把握段落和篇章的中心(结合语境,句不离篇); 2.解读句子与篇章段落中心的内在联系; 3.突破关键词的概括义和隐含义解题步骤 1.辨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把握解读句子的信息区间; 2.确立理解重点突破关键词的含义; 3.搜索语境中有关本句的阐释信息,提炼整合,阐释句意要把它最原本的意思说出来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例题: (2005山东)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的 (2005上海)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的原因 (2005上海)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2007安徽)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2005福建)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篱笆青青)篱笆有哪些作用或者意义?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题指导: 1、注意三个概念:“信息”“筛选”“整合”; 2、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整体入手,理清脉络; 3、明确范围,找准区间;剔骨存肉,优化整合; 4、按照要求,抓关键句;归纳综合,重组输出实际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过程,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密不可分的 一般来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是要分条列点来作答的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顺序与框架等 “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考查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各段段意,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直接体现该考点的例题: (08山东)“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湖北)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0重庆)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09重庆)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10湖北)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10江西)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等; 2、纵式:时间结构式、事理结构式、层进结构式; 3、横式:空间结构式、并列结构式、对照结构式; 4、交叉式:纵、横两种结构形式交叉出现; 5、意识流式:无数思维片断的罗列、集汇或铺展,思维流程的摘录或原生态摹写;一种简单的情绪,一抹纤弱的阳光 文章的整体思路: 形象抽象 表象 实质 浅深 感知分析 此彼 感性理性,1、寻找或提炼 段落中心句; 可从每段内部开始突破,先分析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是承接并列,还是总分包含,还是各自独立,从而找出中心句子再综合全篇,比较分析出全文的主要段落、全文的中心 文中的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往往是每段之间并列、承接、领属的组合关系的标志,其位置主要有首句、第二句(首句是过渡句或引出下文的句子时)、中间句、结句先自己归纳主要内容,再找出与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句子。

分析方法,2、寻找分析文章的结构标志句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它们起着前后衔接、勾连、照应,提示、总括、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这些”“总而言之”等等 另外,一些关联词语和标点的提示功能也要重视,如“所以”“然而”“但是”等等,还有分号、冒号、句号等 一些总起句、归纳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也是我们分析段内层次关系的重要依据,要细心留意2、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句 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这样的缀连线索可能是一个字词、一个物体,通常可能是一句话由于散文多采用虚实互化、象征比喻等手法,线索句的存在显得尤为必要,它为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坦诚明晰的沟通方式 线索句,可能与文章题目有关,或者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类似的句子要注意那些直接抒情的、发表议论的、反复出现的、与题目扣合的句子等补充 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的第一步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段意、层意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务必要认真读懂全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意、主旨,在此之前,不应该匆忙答题 2、注意“虚”与“实”的关系 文学作品,不管是构思还是表达,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将抽象而细腻深沉的感情最精巧地表达出来,既形象生动,又不流于肤浅直露,必须借助于一个物体或一个动作或一种意境等表达,这就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深奥为形象具体文章展示出来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寄寓了深刻象征比喻意味的事物或事件或场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另外要注意: 1、看文章标题、头尾; 2、抓关键的语句,该考点与上一考点相通,,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等例题: 1、(06重庆)文章中说“”,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03北京)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3、(04吉林)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4、(08湖北)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五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5、(09江西)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6、(10江苏)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7、(10重庆)文章最后写道“”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大致相同 1、阅读要着眼于全篇努力把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对文章作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 2、要注意明显的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词语、句子等信息; 3、注意作者的用词的感情倾向,描写的手法,语气的轻重等等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个体、群体),如“祥林嫂”“鲁镇的人们”,也可以是寄托情感、哲理或象征某种人物、精神的物象、景象,如“风雪”“长城”等等文学形象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情景中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1、阅读把握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直接描写,他人的态度、感受、评价等间接描写,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内心世界的细节描写 通过情节事情分析: 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展开中得以丰富鲜明情节也意味着矛盾冲突,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全面地本质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环境描写分析,,2、提炼归纳 人物的外在特点: 包括长相、身材、健康状态、体态等一般很少要求写出) 人物的内在特点: 包括心情、态度、情感、性格、气质、品格等重点归纳) 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包括代表性、社会性、塑造意图,即作者通过人物所要表达的态度概括形象是着眼于外在特点还是内在特点,要不要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根据题目要求或揣摩题目意图、文章主题来确定景物形象(环境描写),一、自然环境描写 1、奠定思想感情基调(开头部分); 2、烘托人物性格(品质),映衬人物心情; 3、渲染环境气氛,营造特定情感氛围; 4、显示或暗示时代背景; 5、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作用; (预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6、景物(物象)有比喻、象征作用; 7、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独立的审美价值) 另外,有些文章开头的,还要考虑结构方面的作用二、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特定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 4、衬托主题(暗示主题)等,,事物形象(物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和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思考物象的作用,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主旨的比喻、象征作用; 2、深化情感、升华主旨; 3、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情的触媒、情感的凝聚等等); 4、引出全文(下文)的内容; 5、作文全文的(叙事、抒情的)线索; 6、勾连上下文内容; 7、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等鉴赏语言,链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典例示范:篱笆青青,19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6分) 答: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充满情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多用短句,多用叠音词,和长句结合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活泼生动的节奏,饶有韵味如,“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青青细细柔柔长长”等等; 作者擅长运用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形象动人如开头“(篱笆)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游子的心房”把篱笆比成美丽的丝带,既形象又美丽,而且把篱笆在乡人心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了;再如“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用拟人手法,把了篱笆装点村庄的特点写活了文中诸如此类的修辞俯拾即是,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的语言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满生活情趣,多处运用有方言口语特点的语言,读来饶有趣味。

如“红的青的真好看”“谗煞了”“甜津津,凉丝丝”“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鉴赏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 3、其他表现手法; 4、选材技法 具体内容请详细阅读核按钮相关章节法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其它表现手法,,比喻(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