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9讲 三国时期的城市课件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94KB
约22页
文档ID:148043135
第9讲 三国时期的城市课件_第1页
1/22

第9讲:三国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特点 二、城市建设的特点 三、曹魏邺城与魏晋洛阳 四、六朝都城建康城,一、城市发展主要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沿大运河发展轴线:隋文帝修起西起长安、东至潼关,衔接黄河的广通渠;隋炀帝继开了南迄杭州,西北至洛阳、长安,北至涿zhu郡(今北京)的“卧人”字型大运河; 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兴起的港市:长江以南的交州、广州,福建的泉州;长江以北有:扬州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建制的调整导致的;(秦汉只是军事上的强大,真正的经济上的强大出现在唐宋时代) 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建康、长安、洛阳 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这里的“镇”指“建制镇”;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我国最早的镇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他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以过人的谋略、卓越的武功,完成了北魏在北方的统一.但就是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统治者,竟在鼎盛之年突然去世. ),1、中轴线有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2、宫城有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的结构形态; 儒家思想 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4、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二、城市建设的特点,5,建成背景: 春秋时齐桓公所筑 ,汉代置魏郡战国时西门豹在此大兴水利,东汉末年袁绍在此经营多年,基础好由于长安、洛阳被董卓及部将所破坏,曹操败袁绍统一北方后,公元204年在此兴建曹魏邺城 城市规模:横长方形东西2400m,南北1500m,面积3.6km2 规模仅次于当时帝都洛阳“九六”之城,我国城建史上见到的第一个砖城;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单一宫城、对称布置、前朝后寝;经纬涂制;水系在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到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园林铜雀园、玄武园、芳林苑、灵芝苑等三、曹魏邺城与魏晋洛阳,三国魏以长安、谯历史文化名城,又名亳州,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境内中北部,跨涡河两岸,自“汤都亳”始,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 、许昌、邺故址在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与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居住区和经济活动区,,贵族宅第,,园林,宫殿区,政治活动区,王室贵族居住区,,城,郭,文昌殿,钟鼓楼,ji,,魏文帝曹丕建都洛阳,当时,南宫已经残破不堪,遂拆除改为闾里,将主要宫殿建在北宫,另在城西北角建金镛城,魏明帝时又于城中建南宫。

西晋时亦建都洛阳,“八王之乱”时,在城北加筑城墙(洛阳垒),在后期的战乱中毁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首都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对洛阳进行改建金镛城遗址在洛阳城东汉魏故城遗址的西北角(现在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东北角),这是魏明帝曹叡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而建的 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作为都城始于东吴孙权,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建都于此,史称“六朝”古都 建城背景:楚国金陵邑东吴石头城与建业城、东晋南朝建康城隋唐宋元金陵府、江宁府、建康府、建康路明代应天府城清代以后南京; 城市规模:平面呈正方形,每边约5里,都是土墙篱门至刘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改为砖城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百万的大城市,也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六朝都城建康城,东吴都城建业和东晋南朝都建康(杨宽) 1、东吴都城建业的布局 秦汉时代在今南京附近设有秣陵县治。

三国时,孙权(公元182-252年)于公元212年,改名为建业 建业城为内城性质,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每边约五里都城内建有太初宫,太初宫东为昭明宫,北为苑城苑仓等,这个布局和北魏洛阳一样,是继承东汉洛阳和汉末邺城的规划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建业宫殿建筑的布置远没有邺城规整建业是以整个宫殿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中轴线的御道,设在城的南部正中,共计七里,从宫门到城的南门宣阳门为2里,过宣阳门至秦淮河北岸的大航门有5里中央官署就连属分布在这七里长的中轴线的两侧 东吴建业作为居民区的里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还没有整齐的布局,但是有特点贵族的里,和重要的市都设在御道以南的秦淮河流域,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建业发达的水上交通2、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 东吴只存在50年,为西晋所灭太初宫就毁于兵火之中西晋末为避愍帝讳,建业改称建康东晋王朝及以后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 东晋建康都城,除“作新宫,修苑城”以外,其余基本沿用建业旧制新宫每边二里,这双重宫城,都城内北为宫,南为官署,宫殿布局沿用魏晋洛阳的旧制,正殿为太极殿,共十二间,以象十二月,用作大朝宫城原为土墙,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改为砖砌。

对北魏重建洛阳有很大影响 东晋、南朝的建康城如同东吴的建业城,依然是内城的性质,东西南三面城郊属外郭性质 东吴建业、南朝的建康,是南方佛教中心建康城内寺院林立,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时的梁朝改为三重宫墙,并改筑砖城,,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孙权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城防的需要,在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了石头城南京“石头城”的别名由此而来早期的建业城并没有城墙,仅有竹篱笆,后来夯土筑墙,而城门也还是用竹篱编成 当时虽然物质材料比较匮乏,但是整个城市的规划还是井然有序的它仿造了吴王阖闾的吴城,分宫城和都城两重,无外郭宫城在都城的中间偏北,约占总面积的1/4其核心为太初宫,南宫、苑城和西苑分别为宫殿、花园和卫队驻地宫城的南门为宣阳门,(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城区的中心新街口)出宣阳门向南至朱雀门,大约是5里,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专用通道两边有水沟排水,再两边就是一般人员通行的道路在这条大道两旁是中央官署和部队营房朱雀门外就是秦淮河,河两岸就是居民区和商业区了 整个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规划得井井有条后来的六朝基本上都是延续了这样的城市布局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宫城居城中偏北,孙吴时主要宫殿有太初宫,太初宫的正殿称为“神龙殿”;东吴后主孙皓在太初宫东建昭明宫,正殿为“赤乌殿”;宫苑建筑:苑城(位于太初宫的北面和东面)是皇家园林和皇宫卫队的营地、南宫(太子宫)和西苑(太子用的花园); 宣阳门至朱雀门5里“苑路”是全城中轴线,轴线两边分布有大小官署和驻军的营房; 有一系列城堡拱卫都城。

石头城是东吴水军的总部所在,也是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西南有冶城;东南有丹阳郡城 东晋南朝建康城布局与建业城相似,在东吴苑城和昭明宫基础上建了建康宫,正殿都位于中轴线上,梁朝改为三重宫墙,并改筑砖城,12开间的“太极殿” ,宫城南面正门为大司马门(章门)城南秦淮河一带是商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