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8040209 上传时间:2020-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小海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 历史试卷考试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下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

2、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

3、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6“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从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A推翻满清封建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7“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

4、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8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

5、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1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12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

6、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方向问题1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4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民主制的建立促进了雅典雄辩术

7、的发展 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A B C D15“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 A英国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16.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17“欧洲人口从1850年的2

8、66亿增加到1900年的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1850年欧洲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7%,1900年上升到249%。”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 A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推行福利政策,人们生活有了保障 C政治变革,社会秩序稳定有序 D科学技术进步,人们文明素质提高18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

9、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1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20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10、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答案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指定的区域内。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而)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

11、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吴日法徽商便览材料三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材料四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为此商鞅有何建议?(3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

12、事商业?“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3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分)(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土产的发展。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

13、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三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 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2分)(2)材料二中中国人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仅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