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8040167 上传时间:2020-10-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其核心在于我们的爱国意识!爱国意识是我们每位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素养,是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爱国主义意识与行为的淡化和淡漠。我国是多民族,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历史悠久的大国。自秦汉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后,中华民族就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形式。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经历朝代更换,荣辱盛衰,外敌入侵,团结抵外,国共争权等。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中华大地历经磨难,饱尝艰辛,千锤百炼;而中华民族一直不衰不屈并愈加坚韧!靠的就是爱国意识的激励。从古到今,历史长河中积淀下多少爱国诗句与

2、爱国心声。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诗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倾诉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心声,就是这种真真切切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忘我的奋斗,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新世纪,我们申奥成功,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处处体现了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在新中国历史上我们更加值得铭记的一年2009年。这一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旧貌换新颜,记载下了我们这60年来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谱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3、的壮丽篇章!在这一年里,举国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巨大喜悦和振奋之中;同时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国民的爱国意识空前的高涨,我们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应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近一两年中,中日友好关系直线下滑,最最根本原因在于钓鱼岛事件。维护我国领土完整,我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抵制日货的示威游行事件。这里我们要提到的就是国民正确的爱国意识与行为。2010年10月16日,中日谈判的崩盘导致了古都西安大规模的抗日游行,该事件拉动数万人数,规模庞大而且进行了一系类的错误行为,打我们的同胞,砸同胞的店,毁同胞的的车,还美其名曰是为了爱国,是为了抵制日货,是为了展示自己国家的团结!可是呢?我们这样

4、做收到了什么效果?只是让跌入冰点的中日关系再度降温,只是让那些居心叵测的外媒抓住把柄。他们会把天平倾向日本,说我们中国人是暴徒,丑化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而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连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中日关系自古以来交织着冲突与和平,中日关系建立在一个痛苦犹大、错综复杂、角色转换的历史中。先抛开中国既古老又悠长的信仰,抛开日本既匮乏又意坚的自负情结,共赢与共识是绝对的上上策。对于中日之间的矛盾,中国绝大部分人是希望和平解决的。关于战争的必要性,我们的答案是否。战争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资源。一场战争可能将中国几十年的建立的一切毁于一旦。 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的责任也随之发生转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

5、说,我们如果发动战争,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所要注意的,放在最最重要位置的是巩固国家内部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要培养具有多高的全方位人才。全方位人才是国家的发展动力,是科技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国民意识的充分性和进步性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崛起需要强有力的大国意识,就是全民的国家利益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中国的领导人在很多国际场合阐述中国的这个理念,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显扬中国是欣欣向荣、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是应当看到和平崛起理念的内化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结合过程,尤其是在社会基础部分首先发生和发展。 从近

6、代以来,中国国民的自信心经历了一个由极度不自信到逐步自信的过程,特别是随着上世纪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国民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但是这种自信心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自信,这种自信心表明中国人能够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体现中国的比较优势,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而在文化上的自信还没有体现出来。中国文化历史一直强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的和谐。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只会有利于同世界人民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决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意义上的威胁。 同时,应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的素质。爱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朴素的自发情感,理性爱国却是一个人理

7、性的表现和整体素质的反映。爱国情感来源于内心,理性却来自于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思维活动。只有把理性的分析判断与朴素的爱国情感相结合,才会在表达爱国情感的同时提升整体素质。何为爱国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满怀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持久的情感,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是对祖国灿烂文化与成就的自豪之情,归根结底,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深厚的认同感。1,民族文化自信心高涨是爱国主义情感存在的基础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全球化冲击面前,不少被访问者都对本民族文化表现了高度的自信。当问到“对于全球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的看法时,61.2的被调查者选

8、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兼收并蓄”,只有6.6的被调查者选择“外国文化比较先进,中华传统文化前景不容乐观”,另有3.4的被调查者选择“传统文化终究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外国文化取代”,还有27.0的被调查者选择“应当保护传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还有一部分人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持理性的、积极应对的态度。这两部分人占了绝大多数,为88.2。总体看,这两部分人对民族文化是取欣赏态度的,而欣赏必然会带来自信,即使民族文化面临冲击,只要积极应对,努力提升和发展民族文化,也必然会使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由于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被调查者能够平静、理性地

9、看待一些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较量中发生的问题,自信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例如,对于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有22.6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理解”,10.9的人表示“无所谓”,33.3的表示不了解,只有31.8%的人表示“极度反感”,即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持极端态度,其余大多数均持比较平和的态度。对于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日本侵华战争,有78.0的被调查者表示应当“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只有7.8的人选择“国仇家恨,不共戴天”。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对于中国政府正确处理对日关系,对于中国人民学习日本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学习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有积极意义。扩展而言,国民这

10、样的心态,对于学习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有积极意义。2,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增强是国主义情感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国社会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我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随着人民的日益富裕,人们对现实社会满意感增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调查显示,18.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接近两成,6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

11、己的生活“比较幸福”,只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幸福”。满意度高达81.6。这样的满意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使大多数人满意。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9.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满意”,49.5表示“比较满意”,两者相加,对工作满意的人达到58.9,占了大多数。明确表示“很不满意”的只有3.4%。由于对工作满意,带来了工作热情的高涨,30.4的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热情“很高涨”,另有53.1选择“一般”,明确表示“一点都不高涨”的只有2.3。另据美国佩尤民调机构2008年7月发布的调查:“受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和即将开幕的奥运会的鼓舞,中国人对本国经济和国家走向,持有相当正面的看法。在这两项指标上,中

12、国排在受访的24个国家的首位。” 根据这项在西藏骚乱之后、5月12日西南地区地震前对中国成人进行的调查,总体而言,中国人民对近年来国家的迅速上升感到满意。佩尤研究中心总裁安德鲁科胡特说:“这显然是一个认为自身正在上升的民族。这促成民众对国家现状的巨大满意,即便他们的个人生活有种种不如意。”“8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国家的走向感到满意,这高于2002年的48,要比下一个比例最高的国家澳大利亚高出25。82的中国人满意他们国家的经济,高于2002年的52。”“大约60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对家庭收入满意的比例与此相当。”佩尤民调机构的有些数据甚至高于我们调查的数据,说明我国国民对国家的发展

13、、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相当满意。令人满意的现状使我国居民对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不断增强的国力使人们更加为自己祖国自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更加热爱。全球化的冲击固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与生俱来的对祖国的感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加浓烈和稳固。目前,我们对国家、国民意识的认识尚有模糊之处,这主要反映在传媒、文学作品和教育中。一是政治概念表述不清。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的表述。严格地讲,“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民族。故而,不分场合地这样表述是不甚妥当的。二是混淆使

14、用国籍与民族概念。一个人拥有某国国籍,便具有该国公民的资格,与该国发生永久的法律关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享受一定的权利并履行一定的义务,要维护本国利益,也受到本国法律管辖。当他移居国外,一旦合法权利受到外国侵害,他的国家有义务也有权利对他进行外交保护。当一个人丧失了某国的国籍,事实上也就解除了与该国的法律关系,无需承担义务,也无法享受该国予以的主要权利。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国籍,其法律关系则相应发生变化,但其所属民族成分不可能发生变化。国籍与民族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分,如果将其混淆,将造成极大的混乱。还应严格区分拥有我国国籍和放弃我国国籍的华人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明确而严格的法律区别,其本质

15、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关系。他们各自要维护本国的利益,受到所属国法律的保护和限制。从另一角度而言,我国有不少跨境民族,如果我们在界线上出现偏差,对我国本身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三是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家、国民意识的教育还较为薄弱。国家、国民意识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小就不断灌输这种意识,使其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但现实状况令人失望。四是在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学研究中,应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对重大历史问题轻率下结论,应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每一个结论都要考虑它对我国民族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五是我国的跨境民族在国家、国民

16、意识上存在认识上的模糊现象,这既同我们的教育、宣传有关,也同外国渗透的影响有关。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提出几点对策:(1)我们要把国家、 国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提出来,将其视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传媒、教育界、文艺界都要重视国家、国民意识的宣传、教育问题。(2)制定国家、国民意识法,确定国家、国民意识与民族、宗教等意识的关系,对削弱或破坏国家、国民意识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在每位国民心中牢固地树立国家、国民意识。(3)将各民族的主流意识集中到国家、国民意识中来, 坚决打击和清除民族分裂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行为,将稳定的局面长期保持下去。(4)抓紧培养21世纪的少数民族年轻领导干部, 将国家、国民意识状况作为考察民族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5 )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将国家、国民意识内容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将国家、国民意识的内容置于突出的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