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8035855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高考立体设计历史岳麓版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作业(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

2、诸侯王的力量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段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及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唐朝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答案】 D4.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

3、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阁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解析】 材料中“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说明A正确;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而儒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B错;C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4、“国势鼎盛”是“科举制度有效施行” 的前提,D错。【答案】 A6.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宋神宗与宰相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 )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7.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8.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

5、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9.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清朝设置军机处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1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

6、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 B11.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适合作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明清君主专制B.古代中国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C.浅议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 D12.学过“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军机大臣

7、与丞相的权力制衡1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答案】 D14.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

8、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这种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西周分封制 西汉“中朝”的建立 明朝的内阁制 清初设立军机处A.B.C.D.【解析】 这道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和边地的部落首领,这明显不符合题目中“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的要求。同时,西周是奴隶社会,不符合题目中封建国家的要求,故舍去,答案为C。【答案】 C二、非选择题(15小题26分,16小题18分,共44分)15.阅读下列材料,

9、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

10、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年)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

11、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地位怎样?(4分)(2)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分)(3)周亚夫曾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6分)(4)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4分)(5)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与唐太宗有何不同?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4分)(6)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案】 (1)协助皇帝,助理万机。位高权重。(2)在废太子、封侯等政

12、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根本: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3)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或皇帝任命)。趋势: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4) 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或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5)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罢丞相,设六部分理事务。(6)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元史

13、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1)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4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6分)(3)结合三段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8分)6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