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012564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第三册离骚_高二语文教案No.2 离骚(节选)(四课时) 教材解读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

2、。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

3、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离骚是“发愤”之作,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理解屈原的人生困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

4、“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

5、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读屈原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屈原的心路历程。离骚更是如此,因这是自传性作品。虽然教材只是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但亦窥一斑而知全豹。解读这些文字时宜结合屈原的人生困境来捕捉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复杂况味,做

6、到人文互解。当然也不能放弃对艺术风格的欣赏。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2、难点:目标二、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

7、”,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

8、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二、了解离骚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9、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

10、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三、了解楚辞1、教材第七页注解一有关内容2、补充:五、六、

11、七言不等,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内容更丰富,有“兮”字,相当于“啊”。四、指导诵读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2、同桌互读,纠音。3、听读,听清节奏。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5、教师范读。6、学生齐读。五、理清诗脉默读全诗,找出体现诗脉的句子(或关键词)明确:内美修能抚壮弃秽(改度)中情六、细读鉴赏诗歌语言最妙之处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这没说出来的部分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空间,请细读全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蕴,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明确:主要体味如下词句的意味,先作形象还原充分感受。关于内美:帝 皇 贞于 降 初度 正则 灵均关于修能:扈 纫 朝搴 夕揽 木兰 宿莽关于抚壮:草木 美

12、人关于弃秽:道夫先路 三后 得路 窘步 踵武 荃不察 中情 謇謇 忍而不能舍 灵修 改路七、归纳形象从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明确: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八、延伸讨论屈原的忠诚未能挽救故国于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间,人们以端午节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在知识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1、据你所知,这些人都是谁?明确:学生发言讨论。2、教师举例:鲁迅自题小像和海子亚洲铜3、今天,假如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你要做鲁迅还是海子,抑或第三种人?明确:学生讨论。无论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九、课外作业1、阅读阅读屈原一文。2、以“阅读屈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3、背诵前六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