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010390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拿来主义_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能力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德育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教学难点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2.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

2、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样揭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思维的条理性。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

3、文内容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扩大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师生共同研习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

4、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二、题解文体及写作背景简介。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 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

5、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xx的文化“围剿”,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

6、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准确认读。教师抽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下列加点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选一学生回答,明确:d项(a.孱,诩;b.“免”为“冕”,“灸”为“炙”;c.“弊”为“蹩”,啬,玄)2.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3.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

7、来主义”作铺垫。四、诵读鉴赏17段1.诵读鉴赏13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2)提问:作者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为什么要这样论述?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选二名学生回答。明确:文章开头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愚昧的境地。“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和“又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者指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到现在”国民党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时期

8、,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转为卖国投降的“送去主义”。作者勾画出这一演变过程之后,笔锋一转,紧紧抓住大晚报的三条新闻,对“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览;二是绘画展览;三是梅博士出国,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象征主义这种颓废的文艺流派,已在苏联没落,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纯属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讽刺,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不过是卖国主义罢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被揭露无遗。(加点字板书)教师点拨:“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中国反动政府的一个180大转弯,由夜郎自大变为自轻自

9、贱,由盲目排外变为盲目崇拜。三条新闻可以看做“送去主义”在文艺界的实例。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类比,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诩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贻误子孙,使国家衰败。板书: (3)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选四名学生回答。明确: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在诙谐调侃之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

10、与“几张”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发扬国光”用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反语,实为“倒退”。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方法点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这里我们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感悟其战斗精神。(板书加点字)(4)集体朗读13段。2.

11、诵读鉴赏47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2)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的?明确:作者首先分析了“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然后再次点题,并把吸收文化遗产的主张称为“拿来主义”。接着指出,诸如英国的鸦片、法国的废枪炮等等,实际不是拿来的,而是被送来的。如果只看到这些害人的东西,就会得恐外症,这种恐惧心理会造成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至此,作者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3)提问: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

12、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拿来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讲,是主动地挑选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东西。“运用脑髓”就是动脑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识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就是独立自主地选择,不依靠别人。这三个短语的次序是不可颠倒的。(加点字板书)板书: (4)集体朗读47段。五、师生共同小结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然后辨析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的本质区别,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路的条理,感受语言的讽刺意味。六、学生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文意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2.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2、3、4小题及第二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