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994655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语文 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如果将公开课比作一顿大餐的话,那常态课就是家常小菜。一个人偶尔吃一顿大餐是可以理解的,顿顿大鱼大肉就会有危险了,反过来,一个人一生没有吃过大餐,那未免太单调了。我只是在想,能否将大餐做成家常菜呢?这就是我最近思考和实践的内容。公开课是一个变态的存在,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规定的内容,就好比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其实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灵活的,课堂之间并不具备非常严密的逻辑性,一节课讲完固定的内容无异于削足适履,受伤害的还是课堂本身。今天苏州中学的老师过来听课,我四天前就开始设计,推翻了好几个设想,削减了大量的花里胡哨的内容,删除了很多补充的材料,精简成现在的样子。我的课堂教学

2、内容比较明确:一是探讨归有光在文章中抒发了那些感情?二是探讨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尽管第二个点有新意,但是我还是坚持把第一个点当作教学内容,因为我觉得,那样对学生的启发性更大一些。学生抓住了“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我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不参考任何资料,想法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第二,答案不流于表面,多问一些为什么。比较失败的地方就是学生的探讨热情调动的不够,或者说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见解没有发挥出来。我是从静谧的读书生活、自由的精神世界、婚后的甜蜜旖旎讲“喜”的,是从家族文化、读书功用、追忆与绝望等角度探讨“悲”的,可创新的点不是很多

3、,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讲到,因为这是教学重点。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引用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断片美学”来代替“细节描写”这一说法,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说:“回忆就是由一系列断片和细节构成,真正的完整的往事是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些断片和零散的生活细节。”我举了杜牧的例子,杜牧是从一块断戟这个断片中找到了历史兴亡的依据,归有光同样是从回忆中找到了存在的证据。例如象笏和枇杷树,这两个断片是如何存在的呢?我试着分析了一下:象笏作为一个断片,是功名的象征,是家族繁荣的象征。归有光祖上曾是名门望族,当时流传“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未获取功名,以布衣终老,于是作者稚嫩的

4、肩膀已经开始承担起兴盛家族的重任。枇杷树这个断片不仅承载着人事变迁,而且承载着作者对于妻子的浓浓思念。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就是桓温,他感叹的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去,而归有光感叹的是物是人非,枇杷树亭亭如盖,妻子却永远逝去,两相对照,内心的绝望之情可想而知。我又举了几个断片的例子,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瞻顾遗迹,如在昨日;或凭几学书。本来想请学生自己写一段文字,然后交流一下,结果没有时间了。课后葛挺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即将第二个内容当作主要板块,让学生动笔来写,然后交流意见,这样,课堂容易出新,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调动起来。我觉得这个建议挺不错的,以后再实践一次。这节公开课,可能改变了以往的风格,以往气场很足,学生噤若寒蝉,而今天我的语调比较平缓,我是有意识地追求另一种境界:缓缓叙述中透露出语文智慧,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尽管我现在离这种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一直在努力。以前公开课,之前总是很紧张,紧锣密鼓地准备,下课铃声一响,如释重负,我觉得这种精神状态是不正常的。如果能够做到每节课都波澜不惊,那才是真正的高手。本节课自创名言一句:真正的绝望是一直在追求却从未拥有,是曾经拥有却不能长久。个人感觉很有意思,是以记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