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955919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王羲之兰亭集序二. 本周学习目标教学目的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学习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

2、)提出疑难问题三. 知识归纳总结 1、序,文体名,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序言以议论为主,文天祥的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的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3、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

4、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羲之幼有美名。晋书王羲之传称其“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迹虽为后人摹刻,已非原迹,得羲之笔法神采的,尤以永和九年记兰亭修禊之兰亭集序为极品,后人尊为行书典范。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

5、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四. 课文分析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1、朗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癸(gu )丑会稽(kui j)修禊 (x)流觞(shng)曲水游目骋(chng)怀放浪形骸(hi )曾(zng)不知临文嗟(ji)悼趣(q)舍万殊齐彭殇(shng)“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

6、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潇洒的仪态。2、梳理重点字词3、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良辰:暮春之初。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

7、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乐事: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

8、),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

9、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性情的体现。4、作者悲从何处来?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

10、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5、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6、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11、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

12、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7、作为书序,作者行文有何特点?明确: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可见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

1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8、朗读全文,背诵。五. 考点分析 有关王羲之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本课要求背诵,要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特殊的古文用法。并通过对这篇古文的理解,练习掌握古文阅读的思路与方法。【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金人迫弁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

14、,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宋史朱弁传 注:弁: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 瘗:深埋入地。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

15、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又忍北面臣之 B. 金人亦感动C. 则使人夕以死 D. 杀行人非细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金人迫弁仕刘豫 仕:学习 B. 吾尝恨不食其肉 恨:遗憾C. 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致:表达 D. 于我幸矣 幸:宠幸3.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绝其饩遗以困之 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久之,复欲易其官 吾曹遭之,命也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C.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D.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4.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南归之渐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B. 复欲易其官又想交换其他的官员 C. 有死而已只有一死罢了 D. 又以书诀后使洪皓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