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954379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隋唐的社会发展,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文化更是繁荣: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

2、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一、隋唐的文教政策,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如汉,建立起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道。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一)重振儒术,背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下令广泛征集儒家经典; 以高

3、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 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 亲自至国子监参加典礼。 隋炀帝时,整理经典文献 进行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 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统方法。,(一)重振儒术,唐高祖李渊开国之初,既重视儒学 “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贞观元年(628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

4、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太宗曾自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唐以后诸帝基本上都尊崇儒术。,孔颖达:(574-648) 唐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少时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605-616)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曾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极力主张贵贱尊卑的区别,唐代用其书作为取士的标准。,开成石经

5、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敬论语尔雅(缺孟子),共227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两面刻字。今在西安碑林。 唐末,朱温控制唐政权。904年,胁迫唐昭宗迁至其统治中心洛阳,并强迫居民一并迁居。唐长安变成一片废墟。为了便于防守,长安节度使韩建放弃外廓和宫墙,仅留下原官署所在地的皇城。缩小后的长安新城,就是五代、宋、元时期的长安城。 长安城缩小后,石经被弃置于城外野地,后被陆续搬至城内宋代孔庙之中。(今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宋哲宗年间,由于孔庙地势低洼,常积水,土地湿软,碑石经

6、常仆倒摔损。漕运大使吕大忠组织人力又搬到送长安府学北边(即今碑林所在地)。当时除五经外,同时迁来了大书法家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书法碑刻。为今碑林奠定了基础。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二)兼融佛道,原因: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佛教和道教的“生死观”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佛教宣传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二)兼融佛道,隋文帝和炀帝信奉佛教,一度尊为国教 唐代统治者鼓吹三教并用 唐高祖在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准则、道理)。 他崇奉道家开创者老子为始祖,以

7、维护李姓统治的需要。 唐太宗认为三教殊途同归,支持玄奘译佛经。 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教育思想看,此期是儒教教育思想与佛老教育交融,进而向宋明理学过渡的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隋初,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

8、学。 此外在大理寺(掌管刑狱)还设有律学。 隋朝官学教育如其依托的朝廷寿命短暂,其教育制度也尚不完备,但却为唐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封建官学发展史上,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研习书法,算学学习历算,律学学习律令。,中央国子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国子监建制: 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司业2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 设丞1人,管理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 设主薄1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弘文馆:归门下省直

9、辖 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医学:直辖于太医署; 唐太宗时,中央和地方都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这比西方要早几百年。 崇玄学:隶属于祠部,学习道德经、老子等。,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唐代学校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开始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 太宗贞观年间,扩充学舍,增加学额,学生增加到3200人。 后又逐渐发展,学生增加到8000余人。 从贞观到开元,国力最强盛,也是学校最发达的时期。,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学生的名额和教师编制是有规定的。 地方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所有府

10、州县市各学校统统属直系,归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史兼管。 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部领导。 地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于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一)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所学课程相同,程度相当,地位的高低是由学生的身份等级决定的。 “二馆”限于皇亲贵戚和高官、功臣子弟,等级最高,学额最少(共50人),而实际教学程度并不高。 国子学地位最高,学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 太学,

11、学生限于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 四门学,学额1300人,其中500人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另800人选八品以下官吏子弟乃至庶民中的优异之人,凡各州贡举进京省试落第的举人,也可进入四门学学习。 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招生对象同四门学,但学额少,都在50人以下。 中央和地方学校一般学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律学学习年限为六年。,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二)束修制 自孔子开始,学生入学拜见教师时总要有见面礼,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这种行为叫做行“束修之礼”。 从唐代开始, “束修之礼”成为一种制度。交纳束修的多少,根据学校的等级不同而不同: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

12、每人送绢2匹; 书学、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 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限。 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的固定收入项目了。,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计划 儒学当时把儒经分大中小三类,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 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各为3年 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各为2年; 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易为2年;其余各为1年半; 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学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全学,其余各选

13、一经)等层次。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3年),国语、说文(2年)、字林(1年)。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 律学习律令。 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共学1年。,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 各学师生皆有定额,如国子学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师生比是1:25。 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 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官员。 国子学博士是正五品上,助教为从七品上; 其它六学的教师等级和待遇依次减等。 地方府、州学的教师品秩多

14、在八品和九品。 教师的待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可相差近10倍。 唐代对教师与国家其他官员一样还实行定期考核,主要考核其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迁、奖励,如由四门学助教升为太学助教等,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唐代官学已有考核、毕业及奖惩的明确规定。 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博士主持。 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包括诵经1000字,讲经2000字,问大义1条,笔试贴经1道。获得3分为通晓,2分为及格,不及格的有罚。 岁考是考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口问经义10条,通8条为上等、6条为中等、5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即留

15、级)。重习后岁试仍然为下等则罚补习9年,仍不及格,则令退学。,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不过这种升格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地位罢了。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 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令其退学。,三、官学的各项制度,(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官学

16、的放假制度 经常性的为“旬假”,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季节性的为“田假”和“授衣假”。 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 授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 每次各放假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 家距学校路程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假期。但已予延长而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四、中外教育交流,早在汉代,就有周边地区(如匈奴)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又有很大发展,中国的文字、论语、五经、千字文等被传到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对它们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加上政策比较开放,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更加频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 突厥、吐蕃、高昌、渤海国,以及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丽,还有日本等,都派遣留学生来长安。见新唐书选举志 贞观年间,各国留学生来华最盛,人数约在千人以上。,留学长安图,四、中外教育交流中朝,从魏晋到隋唐,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立;三国设立学校与唐教育机构相似,教育内容传授中国五经三史字林; 公元640年,均向唐派遣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