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47944630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 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B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2. 在雅典公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市政广场周围会聚了议事大厅、公民法庭、公民大会广场等众多市政建筑,从而成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这有利于A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3. 罗马帝

2、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B罗马帝国的扩张 C英德两国世代友好D罗马外贸的兴盛4.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

3、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5. 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6. 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A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B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C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D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7. 1651年,英国

4、航海条例规定:“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这一法案A旨在争夺海上霸权B顺应了工业革命需求C利于自由贸易发展D推动了各地区间联系8. 英国的选民从1688年占人口总数的2%扩大到1868年的40%;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又由上院(贵族院)转移到下院(平民院),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英国A民主宪政日趋完善B社会结构日趋稳定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民众民主意识提高9. 阅读下图,分析造成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圈地运动的影响 B.商业革命的影响C.大

5、工厂制的确立 D.工业革命的推动10.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11. 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西方民主思

6、想的传播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2. 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13.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B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C加强对工人运动的

7、领导 D增强工人阶级的国际意识14.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15. 1952年,好莱坞和FBI联合拍摄的电影灯塔疑云公映,影片讲述了美国士兵经历激烈战斗最终赶走入侵的苏联特工成功解救人质的故事。时任总统称赞说这是每个美国人都应看的影片,号召美国人观看这部电影。这反映了A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B冷战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C美国主导世

8、界的政治意图D美国倡导国际联合反恐16对于朝鲜战争的报道,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据此推知,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A美苏媒体的对立B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斗争C缓和与动荡并存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17. 1951年,法国、西德等6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一变化A根除了法德战争的隐患B促成了欧洲内部的团结C加速了国际旧秩序瓦解D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

9、要18.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兴起,里根政府对日采取了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种经济手段。这些措施A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B阻断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C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矛盾冲突D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19. 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3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名称词汇提及次数1988年1993年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7144西方46144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11267西方3687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114西方71

10、0A报界一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B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互相背离C美国报界经常变更用语与政治无关D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20. “冷战的结束和1991年苏联解体改变了1945年以来国际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一个国际事务的新结构开始出现,但它的轮廓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都还不太清晰。”材料强调A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B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C美国已经建立单极世界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21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11、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一定程度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拉开了苏联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22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C世贸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23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

12、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B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C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水平的提升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24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D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25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

13、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A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二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

14、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摘编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图一:15世纪末17世纪上 图二: 1914年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材料三 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90%以上的亚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亚洲的独立国家体系进一步扩大。至20世纪末,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2分)27.(12分)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