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940059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193 大小:7.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课件(1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袁家冬,主要参考书目,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3.12 崔功豪,王本炎等.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2.5 许学强,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7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 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9.11,第一章绪 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一、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城市地理学(图1-1)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研究 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空间

2、分布 和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的理论科学。 二、城市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聚落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心转移 农村城市 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考察城市的两种视点 “ 点 ”与“ 面 ” 宏观与微观 区域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区域 二、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二)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政策研究 (五)城市化问题研究,第三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 城市相关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等 一、城市

3、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 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 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地理学与环境科学 五、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形态学? 第四节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况,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哪 些方面?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微观城市地理学研 究的主要区别何在?,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地域划分,第一节城市的概念 一、城市概念的相对性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人口特征(二)景观特征 (三)职能特征(四)文化特征 第二节城市地域划分 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城乡二元论与城乡连续论 (图2-1),农村地域城市地域城乡二元论农村地域过渡地带城市地域

4、城乡连续论 图2-1城乡界线划分,二、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法 (一)城市功能区 (Metropolis Statistical Area)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 等 (二)城市行政区指标? 第三节我国城市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一、现行市镇建制标准 基本原则:人口下限与职能构成 市与镇的区别? 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 中国城市地域构造全市?市区?建成区?,(表2-1),(图2-1),思考题: 、现代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如何从城乡连续论的观点正确理解现代城 乡关系? 、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方法的区别何在? 、我国城市地域构成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统计 的影响有哪些?,第三章

5、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城市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人类定居聚落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 剩余产品的交换市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大农业 产业革命大机械工业的出现 现代城市的发展,第二节区位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图3-1)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资源条件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相对位置、交通、人口、经济结构与经济发 展水平等,(表3-1),第三节其他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职能主导型城市 二、区际贸易与流通职

6、能主导型城市 三、产业专门化与综合职能主导型城市,(图3-2),图3-2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思考题: 、怎样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产物的观点? 、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有 哪些? 、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四章城市职能与城市分类,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一)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二)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基本部门:以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三)基本与非基本比 ( B / N )

7、,二、城市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划分方法 (一)普查法:准确、繁琐 (二)残差法:经验性、主观性 公式0 (4-1) (三)区位商法:假设条件 Li (i=1,2,3,,n) (4-2) () (4-3) 其中:t (4-4),N0,2,(四)正常城市法: 经验性 阿氏值与莫氏值 两个重要结论: 值的地域差与规模差 (五)最小需求量法 最小需求量? 两个假设一个结论 (表4-3) 两个问题对最小需求量法的修正 三、基本非基本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的因素 城市规模专业化程度城市发展历史 (二)基本非基本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乘数效应,(表4-1),(表4-2),城市

8、就业: E = BE + NBE (4-5) 其中: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BE 为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NBE非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E=(1+ )BE (4-6) 设: (1+ )= (4-7) 则: E=BE (4-8) 城市人口: P =E (1) (4-9),NBE,BE,NBE,BE,其中: P 为城市总人口 为带眷系数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P= (1 )BE (4-10) 设:NBE=P (1) (4-11) 其中: 为可变系数 根据公式(4-4)、(4-8) 、(4-10)可以得到三个公式: E=(1) 1 BE (4-12),NBE,BE,P= (1) 1 BE (4-13) NB

9、E= (1) 1 BE (4-14) 证明 结论:表现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增加方 面的城市发展是由城市基本部分的变动所决定的。 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城市职能的概念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承担的地域分工。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P =E = (BE+NBE) = (1+P/BE) BE 证明: (1+P/BE)= 1/(1 -) (BE+P)=BE/(1 -) (1 -) (BE + P)=BE BE -BE + P-2 P =BE P = BE + 2 P = (BE+ P ) P =(BE+ P ) NBE = P , P =(BE+ NBE ) E =BE+NBE, P

10、 =E,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定性描述方法 (表4-4) 奥隆索(M. Auronsseau)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职能专门化:在城市诸多职能中,地位相对突 出,具有一定区际意义的重要职能。 关于定性描述方法的讨论 (二)统计描述方法 (表4-5) 哈里斯(C.D.Harris)的城市职能分类,临界值:城市职能专门化的定量指标 关于统计描述方法的讨论 (三)统计分析方法 (表4-6) 纳尔逊(H.J.Nelson)的城市职能分类 平均值()与标准差() = = (4-15) 城市职能专业化水平的三级标准 + +2 + 3,Xi,(Xi)2,n,n,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讨论 (图4-1) (四

11、)多变量分析方法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技术与流程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变量对城市差异性的影响 (表4-7) 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的区别 关于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讨论,下一节,(图4-2),第三节我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孙盘寿(1984) 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周一星等(1988) 中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 三、我国城市职能分类特点与问题 理论与方法论的完善 统计资料的不充分,思考题: 、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 特点是什么? 、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 、什么是城市职能?城市职能与城

12、市性质的区别和联 系有哪些?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进化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各阶 段的方法有哪些特点与问题?,第五章城市体系,第一节城市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Urban system 的词义辨析 Chaos 混乱、无秩序、无规则的状态System整齐、有秩序、有规则的状态 Urban system城市有秩序的状态 二、 Urban system 的内涵 城市的空间作用和等级关系,三、Urban system 的地域性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 (图5-1),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职 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构成的有秩序的城 市集合。 第二节中心地理论 一、克里斯泰勒 (W.Christ

13、aller) 的中心 地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中心地 ( central place ) 与中心地职能 门槛 ( threshold ) 与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二)假设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的均质性; 、区域交通条件的均质性; 、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质性; 、人类经济行为的合理性。 (三)市场区的理论模型 六边形网络及嵌套系统 (图5-2)(图5-3)(图5-4) k值: 某一市场区内拥有下一级完整市场区的数量 决定k值的三原则: 市场、交通、行政 (图5-5)(图5-6),(四)中心地体系 当k=3时, 市场区排列为: 1,3,9,27,3n( n=0,

14、1,2,3, ) 中心地排列为: 1,2,6,18, ? 当k=4时, 市场区排列为: 1,4,16,64,4n ( n=0,1,2,3, ) 中心地排列为: 1,3,12,48, ? 当k=7时, 市场区排列为: 1,7,49,343,7n ( n=0,1,2,3, ) 中心地排列为: 1,6,42,294, ?,二、廖什 (A.Losch) 景观 (一)需求圆锥 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减 (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 k值:市场区数量 = 中心地数量 (图5-8) k=( m3 )2 +n2 (5-1) k=(m+1/2)3 2 +(n+1/2)2 (5-2),(图5-7),达西(M.F.Dace

15、y)公式: k=m2+mn+n2 (5-3) 其中:( nm, m取1,2,3,;n取0,1,2, )(表5-1) 表5-1 廖什的中心地体系 m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n 0 1 0 1 2 0 1 2 3 0 1 2 3 4 0 1 2 k 1 3 4 7 12 9 13 19 27 16 21 28 37 48 25 31 39,(三)廖什景观 (图5-9) (四)两学说的比较 三、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城市的空间作用 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与条件 (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 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 网络密度与城市的等级,(二)城市空间作用的条件 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 中介机会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可运输性 (transferability) 二、城市吸引区 (一)结节地域的概念 (图5-10) (二)城市吸引区的确定 (图5-11) 格林 (H.L.Green),图5-10 节结地域概念图,通勤圈、商圈 赖利(W.J.Reilly) “零售引力规律” 公式: = ( )2 (5-4) 其中: Ti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i 城市的贸易额; Tj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j 城市的贸易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