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937105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7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经这样指 出了勤与思对于学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不光学习如此, 解决问题也是这样。 后天 的勤奋努力也许能弥补一些不足,但只有思维的方法对了, 处理问题才能事半功 倍,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劳而无功。纵览古今,只有懂得勤思、慎思、善思, 才能让思维的火花聚在一起,燃成巨大的火焰,照亮广袤的精神世界。 走进本单元,我们将看到大人物和小人物运用不同的思维处理问题的经历: 卖矛与盾者思维混乱, 前后矛盾, 结果闹出笑话; 孙膑只是合理安排马匹的出场 顺序,就轻而易举地助田忌转败为胜;船长面对处于险境的儿子没有惊慌,而是

2、果断地命令孩子跳水,让孩子成功获救。学会思考,用正确的思维解决问题,你 会发现生命在你张开的手掌上延伸着无限,在短暂的时光里凝聚着永恒。 本单元围绕“思维的火花” 这一主题选编了三篇课文。 虽然每篇课文的体裁 不一,内容不同, 但都从不同方面彰显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维品质。教学 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 文 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 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 己的矛和盾,但他的话前 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 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 夸其谈,言过其实。 理解每句话 的意思,能用现代 汉语

3、翻译课文, 掌 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感受寓言故事 的寓意,并能联系 实际,从中受到教 育。 1 课时 田忌赛马 文章记叙了齐国大将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 巧用计策使田忌反败为胜 的故事,说明遇事只有仔 细观察,认真思考,抓住 主要矛盾,经过比较分析, 才能得出最理想的解决问 了解孙膑是 如何安排马的出 场顺序的,理解田 忌获胜的原因; 体 会孙膑的聪明才 智,学习他认真分 析的科学态度和 2 课时 2 题的办法。科学的思维方法。 跳水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孩 子意外爬上帆船的桅杆, 在命悬一线时,孩子的爸 爸船长命令他跳入水 中,让孩子最终得救的故 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遇事要沉着冷静,机智果

4、 断。 抓住重点语 句想象场景, 体会 不同人物的不同 表现;感受故事的 惊险,体会船长遇 事冷静、机智果断 的气度。 2 课时 习 作 神奇的探险 之旅 发挥想象,编一个惊 险刺激的探险故事,注意 情节的转折。 引导学生发 挥想象,把遇到的 困境、求生的方法 写具体。 12 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了解人物的思 维过程。 引导学生交 流、了解人物的思 维过程;体会字词 的古今用法; 品味 时间语的对比用 法并能进行仿写; 掌握修改作文的 方法;积累古代关 于年龄的称谓。 2 课时 词句段运用 体会字词的古今意义 的异同;品味时间语的对 比用法;具体说说修改作 文的方法。 日积月

5、累 理解古人对年龄的称 谓,并进行积累。 15自相矛盾 文 本 分 析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全文只有一段,可分为三层:第 一层是楚人自夸矛和盾;第二层是楚人被人诘问,哑口无言;第三层是作者 发表的议论。寓言讽刺了那些自吹自擂、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人。选 编这篇寓言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体会其 中蕴含的寓意。 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 不太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及语 法特点,难以理解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注 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 掌握语言的内容, 再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 学 目 标 1. 会

6、认“吾、弗” 2 个生字,掌握 1 个多音字“夫”,会写“矛、盾、 誉、吾” 4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掌 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从中受到教育。 3 教 学 重 点 1. 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现代汉语 翻译课文。 2. 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 学 难 点 理 解 寓 言 内 容和寓意,从中受 到启发和教育。 课 时 安 排 1 课 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的动漫视频,让学生

7、猜出相应的成语, 引导学生交 流观后感想。 导语: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在作文或说话 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 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 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成语有的出自寓言故事, 有的则来源于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 成语“自相矛盾”就出自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自相矛盾) 预设: 先引导学生了解“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和“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进而思考: 楚人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的?他的话中有哪些前后抵触的地方?这个寓言故 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8、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 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韩非(约前 280前 233) 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王室诸公子 之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他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支持变 法改革。他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 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逝世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论述 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书 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2

9、.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4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 字。 m o d n y w f f 矛 盾誉吾弗夫 需注意的字音: “夫”是多音字,本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所以应 读“f ”。 需注意的字形:“盾”的第一笔是平撇, 不能写成横; “吾”的下面是“口”, 不是“日”。 (2)理解重点字词。 鬻 卖。曰 说。应 回答。 吾 我。其 他的。莫 没有什么。 陷 刺破。弗 不。誉称 赞。文中有“夸耀”的意思。 4. 师生共同划分朗读节奏。(用“/ ”在课文中标明。) 明确: 楚人/

10、有鬻盾与矛者,誉之 / 曰:“吾盾之坚,物 / 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 曰: “吾矛之利, 于物/ 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 弗能应也。夫 / 不可陷之盾 / 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 同世而立。 5.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分角色读、齐读 等,直到学生读熟、能背诵为止。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 指名读课文,并讲一讲故事。 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 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没有不能刺 破的东西。”有人问他: “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

11、呢?”那人哑 口无言,回答不上来了。 什么东西都刺不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 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2. 课件出示课文,引导学生逐层分析。 (1)学习第一层。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5 思考:在这一层中,作者是如何刻画楚人的形象的? 明确: 作者通过两处语言描写, 写出了楚人片面地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作用。 演一演:引导学生想象楚人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将他卖矛和盾的情形 表演出来。可以先在小组内演,再在班上演。教师认真观看,相机指导。 (2)学习第二层。 过渡: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

12、,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 的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呢? (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明确: “弗能应”。不能够回答。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明确: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 盾的作用, 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相 互抵触的情景。 (3)学习第三层。 (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明确: 这是作者针对此事的议论,揭示了楚人的话自相矛盾的原因。 3. 引导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楚人的“自相矛盾”表现在哪里。 明确: 楚国这个卖盾和矛的人,当他夸耀自己的盾时,无限吹嘘盾的坚固,

13、 而忽略了手中矛的锋利; 在夸耀矛时, 又片面地说自己的矛锋利得可以刺破任何 盾,而忘记了自己所卖的盾的坚固。楚人这样说就显得前后矛盾了。 4. 理解寓意,深化主题。 过渡:寓言故事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那么同学们想一想: 这个故事告 诉了我们什么呢?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这个楚国人说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 别人的问话?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 6 了自己说话前后抵触的情景。 (4)探讨故事的寓意。 交流示例: 生 1: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生 2: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生 3:比喻一个

14、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生 4:不要夸耀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5)学生探讨交流后,教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 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讽喻说话、做 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启示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 能自相矛盾。 (6)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思考。 过渡:这个楚国人自吹自擂,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而闹出笑话。那么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我们今后该怎么做呢? 预设: 学生小组内讲、评,教师指名汇报。 明确:我们今后做事要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实际, 不能夸

15、大事实, 不着边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 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楚人片面夸大矛和盾的作用, 显得多么愚蠢可笑。 这则寓言故事虽短, 却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领悟了深刻的哲理,领略了古人的智慧, 认识到语言 文字的丰富多彩。 我们也要吸取故事中人物的教训,避免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 错误, 这样才算真正学有所用。 课堂上, 大家都表现得很不错,。 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 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 课外搜集、整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 3.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

16、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 7 才好阅读”丛书) 深入评价,把握寓意 师:作者通过楚人的言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不可同世而立”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意思。 师:(板书:不可同世而立)是的,不能被刺破的盾牌和什么都能刺破的长 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这说明那个楚人的话怎么样?我们一起评价一下他的 话。 生 1:他的话太离谱了 生 2:他的话太夸张了。 生 3:他的话太不实在了。 师:是的,正因为不实在,让他的言语前后怎么样呢? 生:产生冲突,前后抵触。 师: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 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 得帮他总结一 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生:说话要实事求是, 不然没人相信你, 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了。 师: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 话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 1: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 生 2:说话、做事必须前后一致。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课文正是要告诉我们: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