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7934293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2,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一.比较文学的起源 1.史前史: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建立之前的研究史。 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最典型的例子是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埃尼阿斯纪几乎完全借鉴了荷马史诗的技巧。甚至于在故事的情节上,也有许多雷同之处。其题材都出于特洛伊战争。) 中世纪欧洲统一信仰基督教,统一使用一种文字:拉丁文。这大大加强了文学的同一性。但也有学者注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但丁论俗语按方言把欧洲文学分类,并用意大利语写出了神曲。,3,文艺复兴时期,“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模仿,许多作家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

2、统从而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的歌集以及乔万尼卜伽丘的十日谈) 十七世纪的法国“古今之争“。激进派(今胜古)与保守派(古胜今)都采取比较的方法,将今古对比。 十八世纪伏尔泰首次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他还将赵氏孤儿的中文剧本与欧洲同类剧本做了对比。,4,2.学科史:作为一门正式学科进行研究。 从上古至近代,在漫长的文学批评发展史上,详略不一的比较文学研究(如两种文学的比较、诗歌与绘画的比较)并不乏见。比较文学学科于19世纪作为历史语言学的分支而出现。 英国文学史家豪勒姆是第一位以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的人。15、16、17世纪欧洲文学导论 德国格林兄弟最早

3、系统地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神话、史诗、童话、传说等。(把尼伯龙根之歌和贝奥武甫、”武功歌“、”埃达“进行对比。,5,不过,一般认为这门学科的诞生却是在十九世纪初叶的事。那时随着学术视野的扩展,在法国出现了侧重比较研究的新兴学科,如比较美学、比较解剖学、比较神话学等,而在文学领域,歌德所谓的”世界文学“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情况给比较文学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只是采取一种比较的方法论进行研究。,6,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

4、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从此以后这门学科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发展历程。,7,二. 比较文学的发展 1.欧美国家 法国: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法国的比较文学

5、先驱者专注国际间的文学影响,探讨彼此互相接触的历史事实(关注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大部分是以文学影响为根基而建立起来的比较观)。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8,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美国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并没有跨出法国研究的局限,依旧以”文学渊源“、”文学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在四十年代后,在形式主义批评、人类学、民俗学的发展的影响下,美国学者渐渐意识到传统比较文学的危机。(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

6、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9,2.亚洲国家 进入近代社会后,在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全面交流的大背景下,亚洲各国的世界文学观念与比较文学意识普遍自觉,加上欧洲比较文学学术理论与研究实践的影响,亚洲主要国家的比较文学先后实现了由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向现代的

7、比较文学研究的转换,实现了由英国波斯条特的文明史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向法国梵第根的实证主义学术研究的转换,并以大学为主要平台,建立起了自己的学科组织与学术空间。在亚洲国家中,除中国外,日本比较文学接受欧洲影响较平、较全面,理论构建最系统,学术成果最多。蒙古国以其翻译文学研究及翻译理论建构、韩国以其东亚区域文学的研究,印度以其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的提倡,在理论或实践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这之中,中国与日本的研究更为广泛,学术成果更多。,10, 中国 在中国,中西文学比较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末,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就把黄遵宪的长篇诗歌比西方史诗;王钟棋认水浒传为社会主义小说、虚无党小说,说它可以

8、与托尔斯泰、狄更斯比美;苏曼殊以李白、李贺比拜伦、雪莱。虽然他们做的还只是肤浅的比附,但也足以说明在我国民族觉醒的胎动期,中西文学比较就已有了粗陋的开端。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建构研究。,11,

9、 日本 与19世纪的西方学术界一样,比较学在19世纪末的日本也较为流行,其中,比较法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心理学等学科概念或学术概念,都与比较文学同时甚至略早于比较文学在学界流行。日本学界均将比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先进观念与方法加以推崇,如山田寅之助在比较宗教研究的必要;岸本武能在关于比较宗教学一文中,试图从学理上给比较宗教学下定义;日本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是坪内逍遥博士。在此之前,坪内逍遥曾在小说神髓中,大量使用了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12,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 经济 全球化更促

10、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13,1.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

11、,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 规律 ,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材处理、主题原型、 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王蒙的”中西合璧式“幽默),14,2.平行比较方法研究: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

12、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也就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比较方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和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不同的文学现象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理论联系,以探索世界文学创作的共通规律。平行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品的类同,一是探讨作品的对比。它并不是将两种文学简单地相比,而是在主题、题材、类型诸方面建立比较关系: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里表现的异同点;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不同处理;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等。,15,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