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7924427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26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幻灯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 18 .公输,一、文学常识 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阅读理解 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2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墨子什么思想? 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兼爱”、“非攻” ) 3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是什么? 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4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抓住“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指出他为楚国造云梯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公输盘理

2、屈词穷。 5“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什么?公输盘为什么能“服”? 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墨子论说有理有据,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公输盘之所以能“服”,是因为墨子抓住了要害(“义” ),巧用言辞,据理反驳,使公输盘落入自己所设的陷阱中,使他自我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 6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子杀人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吾义固不杀人”。,7墨子在楚王面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攻宋的不义,而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矣”? 引鱼上钩,先发制人,进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使楚王陷入墨子设定的圈子中无话可说。 8“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

3、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 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10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

4、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 11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 1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2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及准备)。 12从全文看,墨子、楚王、公输盘各是什么样的人? 墨子:敢于斗争、机智善辩、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 公输盘: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内心虚弱又仗势欺人,阴险狡猾。 楚王:好战,强硬霸道、阴险狡猾。,13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与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与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使楚王放弃攻宋。 14墨子善于守城,由此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思? 墨守

5、成规。现在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15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19. 孟子二章,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6、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

7、? 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一方占地

8、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 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1.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9、) 3.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5.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6.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 7.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

10、乐,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人

11、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

12、、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 .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

13、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20.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

14、不惜“舍生取义”。 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仗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阅读理解与运用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

15、言?“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

16、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