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4昆虫备忘录【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921015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4昆虫备忘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4昆虫备忘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4昆虫备忘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4昆虫备忘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4昆虫备忘录【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4 * 昆虫备忘录 ?教学目标 1. 会认“录、凡”等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2. 默读课文,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 激发对昆虫的探究欲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策略 1. 识记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10 个,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指导学习。“距、绸、膜、斑”可以用换偏 旁的方法识记字形,字义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多音字“蚂”,在本课读“m ”,组词“蚂蚱”。 2. 朗读教学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联想昆虫的样子,关注拟声词和引人发笑的句子,体会课 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3. 语言

2、运用 让学生课后观察一种昆虫,注意观察昆虫的外形、活动、习性等,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 的方式,加深对这种昆虫的了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采取表格或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等方式,试着做一 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为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做适当铺垫。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1)课件出示昆虫图片。 2 师:昆虫是这个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群体,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你 听,草丛里有蟋蟀在唱歌;你看,花丛中有蝴蝶在捉迷藏;掀起一块石头,蚯蚓在地下造宫殿如果 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你想到的是什

3、么呢? (2)板书课文题目(昆虫备忘录),齐读课文题目。 2. 研读课文题目。 (1)备忘录是什么?(备忘录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记忆的图片、表格或文字等) (2)课文中的这份备忘录记录了哪几种昆虫?(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 来吧。(课件出示这四种昆虫的图片)学习多音字“蚂”。 3. 学习阅读提示。 (1)默读阅读提示,了解略读课文的阅读要求。(指名说) (2)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课文由四篇 短文组成,每篇短文都有小标题) (3)观察小标题: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拟写这些小标题的?(“复眼”是根据蜻蜓和苍蝇的特点拟写 的,“花大姐”

4、是根据瓢虫的外形拟写的,“独角仙”和“蚂蚱”是根据它们的名字拟写的)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进入昆虫的世界,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有关昆虫的知识,从而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将本课与之前学过的课文对比, 使学生 了解小标题的结构形式,为学生自己制作昆虫备忘录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你发现了这些昆虫的哪些秘密?用“_”画出来。 2. 通读课文,检查字词。 (1)课件出示字词。 课件出示: 备忘录凡是距离款款黑绸膜翅瞎益虫约黑斑 (2)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

5、正音;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全班齐读。 3. 交流问题。 3 (1)你发现了这些昆虫的哪些秘密?(明确:昆虫的秘密其实是它们的一些特征) (2)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备忘录。(课件出示表格) 昆虫名称 蜻蜓、苍蝇 瓢虫(别名:花大姐)硬翅为朱红,像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黑色小圆点,并 且有定数。 独角仙 蚂蚱(别名:挂大扁儿) 先解决课文的字词问题,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完成表格,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也 拓展了备忘录的形式。 板块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1. 你喜欢哪种昆虫?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 2.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 以“花大姐”为例,

6、学生交流在“花大姐”这一部分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朗读句子。 课件出示: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4.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理解作者用“款款、黑绸衬裙、膜翅、严丝合缝”这些词的 用意。 5. 播放瓢虫飞舞的视频。提问:视频中的瓢虫和你们想象的是一样的吗? 6. 再读描写“花大姐”的句子。 7. 归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类,明确作者是通过“花大姐”的名字、飞行、外形、种类来进 行叙述的。 8. 指导学生将信息梳理成表格式备忘录。(课件出示备忘录) 9. 小结学法:我们通过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把它读准确,然后想象画面,就能形象具体地感

7、受 小昆虫的可爱。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花 大姐”为例 , 通过图片展示等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将文本的信息梳理成表格, 为落实教学目 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做出了具体化的过程指导。 4 板块四运用学法,想象画面 1. 自学课文: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懂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 2. 小组交流汇报。 (1)交流“复眼”。 课件出示: “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想象:你觉得“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是什么样的? 想象画面:你觉得蜻蜓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印证想象:观察课文插图,和自己的想象一样吗? 想象

8、:如果你自己有一对复眼,会怎么样? 小结写法:特点 +想象。 (2)交流“独角仙”。 课件出示: 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 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梳理内容:这句话主要写了“独角仙”的什么特点?(外形特点) 想象理解:你想象中的“霸王”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交流) 体会特点。 课件出示: 独角仙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想象画面:你能想象独角仙是怎样拉泥制的小车的吗? 小结写法:名字 +样子+特点+想象。 (3)交流“蚂蚱”。 课件出示: 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

9、叫作“挂大扁儿”。我挺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 内容梳理:为什么把蚂蚱叫作“挂大扁儿”? 课件出示: 5 还有一种“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 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 理解“顶讨厌”。 小结写法:名字 +样子+不喜欢的原因。 板块五 创意制作 , 拓展延伸 1. 学了这篇课文 , 课后你想做哪种昆虫的备忘录?想做成什么样的? 2. 课件展示不同形式的备忘录。 3. 搜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昆虫做一份备忘录,布置教室昆虫角。 4. 写作迁移。 (1)作者是怎样把小昆虫记录下来的? (2)选择两三种熟悉的小昆虫,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昆虫备

10、忘录的小短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了说和写的训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引导学生放眼课 外,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激发了学生了解昆虫的热情与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提高教学效 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 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 体现课堂民 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 新课的导入: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昆虫图片导入新课,用最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3. 问题

11、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有 效性,体现层次性,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作品语言美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 悟。 4. 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沟通和对话,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知识。 6 7 非雪天不能读书 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 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 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

12、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sh ch)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 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苗条。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拔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香来吃,吃饭后 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 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m )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 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 最多,也记忆最深。 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

13、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 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 早期的锐志没有,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 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 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 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 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 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翻神思 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