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912995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故事自相矛盾,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故事包含的意思。【课前预习】一、读三个成语故事,完成下列任务。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画出生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1)抄写文中生字新词,并给生字注音。例:楚(ch)国难读的词语:难写的词语:(温馨提示:文中田字格中的生字不仅要会读,还要求会写,文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要求会写,所要找的词基本

2、是这两类生字组成的词。)(2)重点词语我理解。(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3、查资料,了解三个成语的出处及含义。并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成语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学习建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语言要精炼,内容要具体。)【预习反馈】1、小组内交流难读难写的词,并选派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小组互读课文,检查读书,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听。【质疑探究】1、再读故事自相矛盾,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2、这个楚国人是如何为自己的“矛”和“盾”做广告的?什么是“夸口”?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楚国人“夸口”的地方?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夸口”的感觉吗?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产生什么情况呢?围观者说这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呢,试着读读。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5、读了这个故事,你又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温馨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的内容要与故事的中心相符,不可泛泛而谈。)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当堂检测】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划“ ”。张牙舞爪(zho zhu) 唬人(hh) 俸禄(l n)霎时间(sh ch)戳穿(chu chu) 腮帮(si s)2、比一比,再组词。卖( ) 壁(

4、 ) 矛( ) 已( )买( ) 碧( ) 予( ) 己( )(学习建议:形近字组词,要多注意观察区分不同点,也可查字典解决)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推辞( ) 坚固( ) 滥竽充数( )锐利( ) 霎时间( ) 张口结舌( )【预习作业】1、继续熟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边读边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文中标注,如遇较难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上问号。2、查成语字典,理解成语中重点字的意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3、学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4、尝试背诵画龙点睛。5、了解滥竽充数两种比喻意,并会用这两种意思造句。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

5、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成语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背诵画龙点睛。2、学习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包含的意思。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预习反馈】1、通过查字典预习,我理解了“滥”的意思是 ,“竽”的意思是 ,本课中“滥竽”的意思是 ,“睛”的意思是 。 (方法小贴士:理解词语可以先理解重点字进而再理解这个词。) 2、大组交流预习时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合作探究】一、读滥竽充数,说说齐宣王和齐泯王喜欢吹竽的不同之处,在书中画下来。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1)注意加点词“总是”,出示一组句

6、子,读一读。(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突出“总是”的重要性,用“总是”说一句话。)(2)南郭先生如何表现的?“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试着读读看。2、“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体会关联词“不要而要”的选择关系,并练习造句。练读。3、南郭先生从“混”到“逃”的经历,给你什么启示?4、“滥竽充数”有两种比喻意,你能分别用这两种比喻意造句吗?(温馨提示:有的成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二、读画龙点睛,比较点睛前后龙的不同形态,划出有关句

7、子。1、品读点睛前后龙变化的句子,体会张僧繇点睛之笔的神奇。指导朗读。2、想像、讨论“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什么?”指导朗读。3、尝试背诵故事画龙点睛。三、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说说成语的含义。【当堂检测】1、学了自相矛盾后,我懂得了 ;学了滥竽充数后,我明白了 ;在画龙点睛故事中,我知道了 。2、造句(1)总是(2)不要而要【知识积累】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叶公好龙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 精忠报国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学习建议:以上成语可借助查字典的方法会读、大概了解,并要求至少会背诵三个。)【我的收获】(方法小贴士:写收

8、获可从多个角度发现,如知识能力、思想启迪、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只要是你真正有所得的都可以写下来。)【课后作业】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个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糊涂了。1、请概括出一个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作为标题。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推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

9、词义。3、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课前预习】1、认读文中的一类字,识记字形和字音并描红,再在文中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抄写两遍。两条绿线中的二类字,要读准字音。 2、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在书中画下来,多读几遍。3、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在书中标注。(方法小贴士:解释词语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换用近义词理解、查字典理解等,要选择合适的方法。)4、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贾岛(779843):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因家境贫困,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很赏识他的诗才,所以还俗。

10、他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预习反馈】1、读一读:推敲 和尚 沉睡 毛驴 妥帖 大街 闯进 礼貌皎洁 贾岛 韩愈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避让(学习建议:以上生词,第一行要求不仅会读,还要会写。第二行要求会读。在学习生词时,可以找找哪些字音、字形较难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2、小组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的?再大组交流。3、练读题李凝幽居并交流有关贾岛的资料。4、小组内举行读第七自然段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质

11、疑探究】1、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小贴士: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要注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简洁。)2、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诗是谁写的?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3、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简单介绍贾岛。(重点提示:“和尚”的“尚”读轻声。)4、做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不同点。【当堂检测】一、选择正确的字填空。1、决 绝 ( )战 ( )句 ( )对 犹豫不( )2、贴 帖 字( ) 剪( ) 妥( ) ( )心3、竞 竟 ( )然 ( )猜 ( )赛 有志者事( )成(学习建议:选字时要联系词语的意思,结合字的偏旁去考虑。)二、填空

12、。这篇课文主要是( )代著名诗人( )与( )认真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 ),他们共同研究的诗是( )。【预习作业】1、从哪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抓住关键词品味。2、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时很认真、很投入的?抓住重点句段品读,并在书中做好标注。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的“犹豫不决”?4、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敲”字好?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推敲”的含义。6、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讲这个故事。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推敲(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