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

上传人:厚****9 文档编号:147912791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教育精品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教育精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商主义政策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A项是符合题

2、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A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教育精品A.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B.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C.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解析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题目提供的传单反映了这一政策。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教育精品答案D3.1923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

3、代也要一二十年。”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教育精品A.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列宁的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解析按照列宁的设想,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但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缩短了过渡的时间。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教育精品答案C4.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

4、法是()教育精品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1921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5.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D.“斯大林模式”的实施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实行,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11928年,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开始实施是在1927年,故D

5、项错误。教育精品答案B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并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胜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教育精品A.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B.具有实用和高效的特色C.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D.自身能克服各种弊端解析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不仅促进了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而且在保障卫国战争所需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教育精品答案B7.“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

6、。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教育精品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由“集体农庄”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A项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C项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

7、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D项错误。教育精品答案C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资产阶级和地主从占少数比例到消亡;工人比重明显增加;个体农户数量急剧减少;集体农庄农户数量激增。由此可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均没有集体农庄,故A、B两项均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没有资产阶级和地主,

8、故D项也可排除。教育精品答案C9.1946年后,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教育精品A.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C.允许庄员拥有一定自留地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赫鲁晓夫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故B项正确。教育精品答案B10.赫鲁晓夫在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改善苏联的生活,他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土豆烧牛肉”一词来解释他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教育精品A.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

9、扭转了苏联的发展方向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D.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民生解析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其改革是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不可能扭转苏联的发展方向和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教育精品答案D1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教育精品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

10、,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教育精品答案D12.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教育精品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解析题目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体现了

11、对斯大林体制的冲击,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目中“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相符,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与指令性,C项表述与题目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不相符,故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相符,故错误。教育精品答案A1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实际上是在不断后退,不但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相比,就是与日本、韩国相比也是如此。事实上,苏联除了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之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地滑向第三世界国家”。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是()教育精品A.苏联领导人改革失败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调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12、D.美国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政策解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斯大林后历任领导人改革失败,以及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等都是苏联“不断后退”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现象并非原因。故选C项。教育精品答案C14.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教育精品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解析通过题干可

13、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农业生产的落后以及国防技术和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教育精品答案A15.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教育精品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

14、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题干材料“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正确。教育精品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教育精品摘编自列宁全集

15、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教育精品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教育精品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教育精品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