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7906109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学案: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新人教A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例1 已知斜三棱柱ABC-ABC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C=90,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090),B在底面上的射影D落在BC上。(1)求证:AC面BBCC。(2)当为何值时,ABBC,且使得D恰为BC的中点。讲解:(1) BD面ABC,AC面ABC, BDAC,又ACBC,BCBD=D, AC面BBCC。(2)由三垂线定理知道:要使ABBC,需且只需AB在面BBCC内的射影BCBC。即四边形BBCC为菱形。此时,BC=BB。因为BD面ABC,所以,就是侧棱BB与底面ABC所成的角。由D恰好落在BC上,且为BC的中点,所以,此时=。即当=时,ABBC,且使得D恰为BC的

2、中点。例2 如图:已知四棱锥中,底面四边形为正方形,侧面PDC为正三角形,且平面PDC底面ABCD,E为PC中点。(1)求证:平面EDB平面PBC;(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切值。讲解:(1)要证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常规的想法是:证明其中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首先观察图中已有的直线,不难发现,由于侧面PDC为正三角形,所以,那么我们自然想到:是否有?这样的想法一经产生,证明它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面PDC底面ABCD,交线为DC, DE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就是DC。在正方形ABCD中,DCCB, DECB。又, DE。又面EDB, 平面EDB平面PBC。(2)由(1)的证明可知:D

3、E。所以,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面PDC底面ABCD,交线为DC,又平面ABCD内的直线CB DC。 CB面PDC。又面PDC, CBPC。在Rt中,。点评: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实际上是找到棱的一个垂面,事实上,这个垂面同时垂直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例3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为的中点。(1)求证:平面;(2)当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多少时,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讲解:题目中涉及到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所以,应作出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即二面角的棱)。另一方面,要证平面,应该设法证明CE平行于面内的一条直线,充分利用中点(中位线)的性质,不难发现,刚刚做出的二面角的棱正好符合要求。(1)延长BC、A

4、D交于点F。在中,所以,AB、CD都与AF垂直,所以,CD/AB,所以,。又,所以,点D、C分别为线段AF、BF的中点。又因为为的中点,所以,EC为的中位线,所以,EC/SF。又,所以,平面。(2)因为:平面,AB平面,所以,AB。又ABAF,所以,AB面。过A作AHSF于H,连BH,则BHSF,所以,就是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中,要使=,需且只需AH=AB=。此时,在SAF中,所以,。在三棱锥S-ACD中,设点A到面SCD的距离为h,则h=因为AB/DC,所以,AB/面SCD。所以,点A、B到面SCD的距离相等。又因为E为SB中点,所以,点E到平面SCD的距离就等于点B到面S

5、CD距离的一半,即。点评:探索性的问题,有些采用先猜后证的方法,有些则是将问题进行等价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探求结论。例4如图,已知面,于D,。(1)令,试把表示为的函数,并求其最大值;(2)在直线PA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讲解(1)为寻求与的关系,首先可以将转化为。 面,于D, 。 。 。 为在面上的射影。 ,即。 。即的最大值为,等号当且仅当时取得。(2)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可知:点Q的存在性等价于:是否存在点Q使得。令,解得:,与交集非空。 满足条件的点Q存在。点评本题将立体几何与代数融为一体,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而且,作好问题的转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例5如图所示:正四棱锥

6、中,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为。(1)求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2)若E是PB中点,求异面直线PD与AE所成角的正切值;(3)在侧面上寻找一点F,使得EF侧面PBC。试确定点F的位置,并加以证明。讲解: (1)连交于点,连PO,则PO面ABCD, PAO就是与底面所成的角, tanPAO=。设AB=1,则PO=AOtanPAO = 。设F为AD中点,连FO、PO,则OFAD,所以,PFAD,所以,就是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中, 。即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2)由(1)的作法可知:O为BD中点,又因为E为PD中点,所以,。 就是异面直线PD与AE所成的角。在Rt中,。 。

7、由,可知:面。所以,。在Rt中,。 异面直线PD与AE所成的角为。(3)对于这一类探索性的问题,作为一种探索,我们首先可以将条件放宽一些,即先找到面的一条垂线,然后再平移到点E即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从考虑面面垂直入手,不难发现:。延长交于点,连接。设为中点,连接。 四棱锥为正四棱锥且为中点,所以,为中点, ,。 。 面。 , 为正三角形。 , 。取AF中点为K,连EK,则由及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点评开放性问题中,“退一步去想”(先只满足部分条件)、“将命题加强”往往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的方法。1(2000年全国高考题)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

8、(I)证明:BD;(II)假定CD=2,=,记面为,面CBD为,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III)当的值为多少时,能使平面?请给出证明。 CD M B ENA F答案与提示:()略;();()=1。2(2002年全国高考)如图: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点M在AC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BN=.()求MN的长;()当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当MN的长最小时,求面MNA与面MN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答案与提示:();()时,MN的长最小,为;()3(2002年北京高考)如图:在多面体中,上、下底面平行且均为矩形,相对的侧面与同一底

9、面所成的二面角大小相等,侧棱延长后相交于E、F两点,上下底面矩形的长、宽分别为与,且,两底面间的距离为。(1)求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2)证明:(3)在估测该多面体的体积时,经常运用近似公式来计算。已知它的体积公式是。试判断与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与两个底面平行,且到两个底面距离相等的截面称为该多面体的中截面)答案与提示:(1);(3)。 4.(1997年全国高考)如图,在正方体中,E,F分别是的中点.证明AD; .求AE与所成的角; .证明面AED面;.设2,求三棱锥的体积答案与提示: (2)90; (4)=1 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

10、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

11、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

12、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