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896681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0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伯族的介绍》PPT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锡伯族的介绍,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19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18世纪中叶,沙皇俄国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的新疆地区,当地的一些贵族及少数头人在沙俄的支持下相继发生叛乱。清政府两次出兵新疆,才先后平定了叛乱。但沙俄对我国西北边境仍旧虎视耽耽。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巩固和加强这一地区的边防力量,决定增派重兵驻守。公元1764年(乾隆

2、二十九年),从盛京及所属辽阳、抚顺和凤城等15个城镇,选调骑射娴熟、骁勇强悍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共计3000余人分两批调往新疆伊犁御敌戍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西迁的锡伯族官兵与家眷,冒酷暑、顶严寒,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忍受了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历时一年零四个月,行程万里,到达新疆伊犁。锡伯族民间诗人关兴才老先生,整理而成的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伟大的历程:披荆崭棘跨过了万水千山,栉风沐雨经受了万般苦难,男女老少紧跟坚硬的牛蹄,攀登西陲峥嵘的山峦。凭一双开天劈地的臂膀,架起了桥梁,开拓了坦途;靠一双钢铸铁打的脚板,踏平了荆棘,征服了凶险。啊!誓以报国的英雄民族,何畏关山有千难万险,闯过

3、了雄峙的果子沟,披肝沥胆结束了西迁。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次屯垦戍边的壮举。西迁的锡伯族同胞和当地各兄弟民族团结奋斗,为保卫边疆,平定分裂主义分子,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开凿的察布察尔大渠等,现在仍灌溉着万顷良田;他们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边疆的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他们在祖国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民族概述 锡伯族世居松花江与嫩江流域以及远东滨海地区,属东海女真锡伯部,他们最早出现是159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对九部联军之役,18世纪中叶,部分锡伯族开始迁往新疆戍边,现分居东北和新疆两地。 新中国建国以来,锡伯族开始受到“鲜卑族后裔”的地方政策宣传,因现无发现文书记录

4、,尚难于考证。现有人口约19万人(2000年)。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学界一直有争议,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源自东海女真说,一种为鲜卑后裔说。女真来源说,从语言、姓氏、习俗等多方面论证,而鲜卑来源说则在父系、母系DNA都很比较高的相似度。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内外蒙古和远东地区,中国,口语中称为“si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

5、”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1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历史渊源 锡伯族一直是满洲八旗之一,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建国

6、后民族鉴定为锡伯族,这一点和赫哲族很相似。赫哲是明代野人女真(东海女真)一支,建国后按照本部称谓“赫哲”划分为新民族。其实锡伯和赫哲都是原女真的部族之一,不是单一民族。当然,女真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经过上千年结合出来并且开化智慧的新民族,经过上千年的溶合,文化上实已与汉族无异。近年来,鲜卑说兴起。其实鲜卑说和女真说二者并不矛盾。鲜卑属于东胡族系,通古斯一词就是东胡的音译。通古斯读作tonghus,东胡读作donghu。1在阿尔泰语系中T和D不分,语末尾音“斯”。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族群东胡就是通古斯最早的由来。,编入八旗 在清朝初期,自“九部之战”之后,随着九大部族的衰败和爱新觉罗家族的强盛,

7、东海女真锡伯部逐渐归附于建州女真,并被陆续编入满洲八旗。锡伯部编入满洲八旗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种是顺应形势,主动投奔的,如“锡伯部之巴达那,弃其祖先之地,率丁三十名来投有功,升为防御”。(满文老档)。这部分人不仅直接成为旗兵,且被授以官职。 另一种是被征服后收编为旗兵或家奴的。如:“天聪二年(1628年)八月丁丑黎明,驰击希尔哈、席伯图、英汤图诸处,俱克之。翌日,遣精骑追捕败军,至兴安岭,获人畜无算,抗拒者杀之,其降者编为户口。”(清太宗实录卷四,21页)。又如:“天聪八年(1634年)三月丙子巴思翰、康喀尔、松盖、得尔格往略蒙古希尔哈、席伯图地方,获马四十一匹,妇女幼丁二百一十七口以

8、还上令,即以所获,赏出征将士有差。”(清太宗实录卷十七,38页)。 综上所述,被征服者或被“编为户口”成为八旗的战士,或被“赏出征战士”沦为这些将士的家丁。 除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锡伯族被陆续编入满洲八旗之外,还有第三种即由蒙古八旗转入满洲八旗的。 这些锡伯人原本依附于蒙古科尔沁部,天命四年(1619年)科尔沁蒙古陆续臣服后金王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顺治五年(1648年)先后设立科尔沁十旗,于是这部分锡伯人被分编各旗,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全国驻防兵源紧缺,加之东北防务的需要,清政府咨文科尔沁王公、台吉等,悬赏要求献出所属的锡伯、卦尔察披甲者。在此情况下,

9、科尔沁王公,台吉们遂将其所属的原女真锡伯、卦尔察、达虎儿(达斡尔)丁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名全数进献。其中可披甲者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二名,共编八十四牛录,其中锡伯七十四牛录,派驻齐齐哈尔、伯都讷和乌拉三城。至此,东海女真锡伯部全部纳入满洲八旗旗籍之下。,鲜卑考证 史学界兴起了鲜卑学说,提出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的观点。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10、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第二天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

11、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之路。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即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也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 按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

12、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生活习俗,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

13、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

14、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民族节日 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 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

15、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

16、”,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