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858183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内容标准 :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 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知道辽与宋、 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 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的图片认识。契丹与党小组通过学习中原汉族 文化被同伴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过境城中, 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 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1. 契丹族与党项族。

2、 2. 辽与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 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契丹人引马图。这是考古学者白云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 画,请大家根据画面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 契丹人引马图从人物的发式来看,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于是学生答 案多集中在蒙古、西藏、新疆等。 教师: 这是绘于辽宁昭乌达盟南塔子乡北三家1 号墓墓道西壁的一副壁画, 原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个牵马人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呢?那个时期各民族 之间的关系又怎样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第七课辽、 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二、问题引导,列表总结。 教师出示北宋形势图 (1111 年) ,请

3、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标出政权 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并让学生通过兴起时间和地理位置区分辽和西夏这两 个民族政权。 学生活动过程中提出以下问题应当深入思考: (1) 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 (2) 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 (3) 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列表,让学生把在地图上标注的内容填到表格中。 政权名称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认识到,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毗邻而居, 与汉族 经济文化联系紧密, 隋唐以来逐步接触、 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 方式,井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 三、穿越时空,分析材料。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第二框

4、,将辽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学生归纳:辽宋之间的关系: 战和战和。 学生:观察契丹的兴起图,阅读相关史事,知道辽宋“战”的起因是: 争夺燕云十六州。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北宋、辽、西夏交战形势图,并分析材料,思考 辽宋“和”的关键是:澶渊之盟。 教师:展示辽宋贸易往来的考古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 考古成果如: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城址出土的大量宋币“熙宁元宝” 和“元祜通 宝”( 1068 一 1077年为北宋熙宁年号, 1086 一 1094 年为北宋元佑元拈年号 )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赤嶂宁城县辽墓中都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赤峰 松山出土的辽鸳鸯三彩壶。 文献资料

5、如: “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 供给绢 20 万匹,银 10 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 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 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 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 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 国卑躬屈节地向另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一一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学生分组讨论: (1) 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 (2) 怎样评价清渊之盟?它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结合课后知识拓展的内容,重点补正第二个问 题,突出它的积极意义,即带来了

6、和平的局面。 四、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 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 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 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 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五、当堂反馈 1、选择题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 生涯”描述的是 A.匈奴族B.契丹族C.女真族D.党项族 (2)宋辽、宋夏和议中的共同内容有 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 C.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

7、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军打退辽军以后, 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 建议 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辽银10 万,绢 20 万匹。 材料二 宋真宗死时, 辽朝大臣集会致哀, 辽道宗说: “与朝廷和好年深, 蕃 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居安,不乐战争。” (1) 根据材料一说说宋辽之间战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 (2) 材料二中“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那一历史事件? (3)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六、作业布置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思考课后活动的内容。 板书: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族: 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 辽) 2. 党项族: 11 世纪前期元昊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2.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3.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清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西夏攻宋 2. 宋夏和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