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论述题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847624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学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学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化学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学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学论述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c 文化学 - 论述题部分 (考博复习题) 1、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任务、目标 学习与研究文化, 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建设文化。 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是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作用,并建设现代新文化。 因此,我 们要明确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努 力完成社会转型的伟大任务。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封建制度为依据、 以 地域环境为载体的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使得中国社会 几千年来生生不息、 繁衍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每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都有对传统文化 吐故纳新 的过程,都必须在更新自己文化传统

2、的基 础上才能实现, 抛弃了传统文化, 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 而现代化作为 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运动,它不能脱离该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 是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可见,伴随着社会 现代化的运动, 传统文化也必然走向现代化, 这二者是一致的。 未来的中 国文化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 而应该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或者以中国传 统文化为重要资源,并且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时代 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这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转变的主要任务有以下方 面: 1、以农

3、耕为主的文化转换为以工商为主的文化。在农耕文化的基础 上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 现代化社会基础的转变将是农业人口的大量减 . . . . . .c 少,农业经济比重下降, 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 农民教育素质提高和 现代农业文化取代旧式的农村文化, 立足于现代工商经济基础的文化将占 据主流。这一转变的难点在于改造农民和改造农业。我国还有大量农业人 口,这些地区的经济、 文化指数都比较低, 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还停留在家 庭经济的分散状态,向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工商文化转变还需要体制支持 和时间保证。 2、人治文化转变为法治文化。 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官僚等级制度, 形成了几千年的人治文化传统。 中

4、国也有几千年的法制建设历史,但缺乏 守法、执法的传统, 法律一直受制于专制等级和宗法伦理,有法制而无法 治。 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文化向现代的法治文化转 变。这一转变的难点在于, 一是制度文化的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畴,根源在 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建设成熟的法治社会需要工商经济的真正确立,所以 法治文化的确立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磨合。 二是中国人的 人治观念太深,渗透在思想意识、社会心理、文艺创作、审美情趣等各个 方面,需要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特别加强现代法治意识的宣传教育和 氛围熏。 3、传统伦理向新道德的转换。中国传统伦理是植根于农耕经济基础 上的宗法文化, 与

5、小国寡民的自然经济相匹配。现代的经济基础要求伦理 意识与之相适应, 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的新道德。这种新道德 是社会安定、 生活秩序正确的重要保证, 是建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 容。在这种新旧转换中, 要克服偏狭心理, 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 一是传统道德仍然有继续弘扬的必要。 人类的发展本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 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思想成果比如中庸之道 、 和而不同 ,对 “德” 、 “省” 、 “修身”的强调等等,是中华民族的底蕴,是中华文化的根 . . . . . .c 基,必须世代继承和传承。二是法与德不可偏废。中国传统文化重“德” 而轻“法”,现代经济则又有重“法”

6、轻“德”的倾向。实践已经证明, 建设现代化仅靠法制是不够的, 经济发展只能解决物质文明的问题,不能 解决精神文明的问题, 法制和道德是缺一不可的治理社会的法宝,不能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培养上有丰富的资源可供挖掘。 三是国外仍然有可以借鉴的美德。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基督文化哺育了资 本主义数百年的蓬勃发展, 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可以借鉴总结。我们一方面 要深入反省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精神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虚 心学习和谨慎吸收西方文化的优长和精华,孕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新道德。 4、传统科技向现代科技转换。科技属于文化,现代化从很大的意义 上就是科技现代化。 我国

7、在科技现代化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也 是文化不自信、 迷信西方文化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科技上的追赶, 也需 要文化上的推动, 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是因为,一方面是中国传统 科技思想与西方古代科技思想有很大不同,不注重基础科学研究, 哲学也 停留在朴素的阶段, 可咨借鉴的文化遗产与西方大不相同。二是西方教育 水准及普及程度远在中国之前, 而且发达国家还在优势科技上对中取封锁 和压制。同时也要注意到,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文化 上的引导和较正。 比如生态的破坏问题、 医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网络行为 伦理问题、冷漠浮躁的社会心态等等。 5、人文素质的全面更新。中国传统的人

8、文素质是基于农耕文明基础 上的素质,讲究“温良恭俭让” ,尊卑有序、安分守己。现代社会是竞争 的社会,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生存能力、良好的心态,创 新的精神等等,充分重视人本,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 . . . . .c 这种转变是多层次、 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应该是从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 文化式上获得思想解放和现代建构。只有这样, 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才 会得到快速和根本性的发展,人类也才能不断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 化的容也是需要不断丰富的。 站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审视中国 的传统文化,

9、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不断弘扬传 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不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吸纳和扬弃。只有这样中国 传统文化才能和现代化之间相得益彰, 才能更好的服务中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 2、对待传统文化的几个流派 20 世纪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开 眼看世界,在中西对比中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救亡崛起为统一目标, 却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文化主,从而分为若干派别。 这些派别 是相对的,有些人的主本身就有矛盾性, 不成其为派别。但从主要观点上, 大致上可以区分为5 种有所差别的流派。 1、保守派。保守派的人喜欢向后看,不向前看,总喜欢说今不如昔。 这

10、个传统源于孔子,他要恢复周礼,言必法“三代”。近代的俞樾、康有 为都是此类。康有为虽然支持变法,但其主的“变”,仍然是维系旧制度 前提下的“变”。不过,保守者也有开放变革的一面。俞樾、康有为对传 统文化也有一些推出新的认识。辜鸿铭虽然行为复古保守, 但他又作为洋 务派代表之洞的幕僚, 为其出谋划策, 主学习西方人的开拓精神。 因此保 守派也是相对的。 2、西化派。西化不等于资产阶级化。 “休克疗法”式的全盘西化是不 可能存在的,因为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必须在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 础上才能实现, 抛弃了传统文化, 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 但或激进或缓 . . . . . .c 和的西化派大有人

11、在。如严复就主“非西洋莫与师”,洋务运动就是西化 的实践。除此还有容闳,著有西学东渐记;王韬,主民办实业,先富 而后强。 20 世纪 20 年代,序经就提出要“全盘西化” ,认为传统文化从 整体上不适应现代社会, 西方文化才是现代的基础文化。他在东西文化 观中认为,“中国之趋于全盘西化,不过是时间的长短问题,我们若不 自己赶紧去全盘西化,则必为外人所胁迫而全盘西化。”胡适也主西化, 但没有这样激进。他认为传统文化的惰性太多,“所以无论什么良法美意 到了中国都成了逾淮之橘,失去了原有的良法美意。” 3、中体西用派。体是学,基本的东西。用是外学,属实践与运用。 这派学者主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会通

12、中西,务求超胜。代表人物有桂芬, 是首倡中体西用之人, 主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之洞,洋务派的代表,著有劝学篇 ,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主 用中国的精神, 西方的物质治理中国, 是使中体西用理论系统化之人。郭 嵩焘,提出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友兰、梁漱溟等提出过这类观点。 4、否定派。这一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认为传统是中国进步的包袱, 主抛弃旧文化,对传统道德、哲学、医学一概否定,但又并非是全盘西化 者。如“文革”时期,提出“砸烂孔家痁”、 “破四旧”,激进思想达到极 点。柏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较多的否定态度,认为中国社会是个“酱缸”, 腐蚀力和凝固力极强,充斥

13、着奴才政治、畸形道德,认为中国人有自卑、 嫉妒的劣根,传统知识分子乖巧、僵化。 5、弘扬派。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中国的复 兴、世界的都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指日可待。如梁漱 溟就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论, 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季羡 林也认为,到了21 世纪西方文化就将逐步让位于文化。客观的看,未来 的世界文化肯定缺少不了中国文化, 但未来的中国文化并不就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需要一个现代转型的过程,而应该是从中国传统 文化出发或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资源,并且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 . . . . . .c 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

14、特色的现代文化。如果忽视这一点, 不 但救不了世界甚至连中国自己也救不了。 纵观这些流派, 其实中西文化各自都有自己的优长和缺陷,仅仅坚持 一种而抛弃另一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代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不分东西没 有严格界限的时代, 文化上更是这样, 尽管各自还是必然而且必须得有各 自特色和侧重点。 今天的中国并没有割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但是它 不是以传统文化为唯一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它是在人类优秀文化发展总汇 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仅从中西文化的角度来说, 应该主要研究和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而不能 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 3、当代文化学发展的主要

15、趋势 当代文化学的发展趋势可以站在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是纵向从文化学本身的角度, 看它在学科建设上的延展。 文化学的 发展在继续保存文化学研究原来所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本学科 的发散性拓展, 由文化学生发出许多交叉学科。如文化人类学、 文化社会 学、文化解释学、文化病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等。 二是横向从文化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来看,文化学更加关注现实, 关 注社会与经济, 关注大众文化, 关注生态文化。 一百多年前形成的传统文 化学正在向现代文化学发展,一门新兴的文化学正在构建之中。 从第一个角度来看, 文化学学科的包容性一直不断拓展。比较成熟的 主要有: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16、是文化学的源头。 人类学一般分为体质人类 学和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注重人类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构、类型、 特征,包括习惯、道德、 、艺术等。文化人类学家重视研究人类的童年。 1724 年法国传教士拉菲托著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被认 为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 . . . . . .c 世纪开始,主要研究原始民族的习俗和生活。二是从20 世纪以来,不仅 继续以前的研究,还开始研究当代社会的文化。 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学 科。 文化社会学强调文化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在具体的社会领域中所起的作 用,其核心问题是文化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文化社会学的主要奠 基者是法国学者涂尔干和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 文化解释学。文化解释学是解放诠释文化的学科或流派,它综合运用 解释学与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 解释的涵是述和创新, 解释的对象是文本 和行为。狄尔泰被称为现代解释学之父,对创新文化解释学做出了首要贡 献。 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