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833343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6_九年级语文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的真情;2. 学习朗读。教学重点、难点1. 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2. 对诗中的“我”的理解。课前准备学生熟读全诗,并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查找与“四五”运动相关的史实及关于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切的情感,牵动人们的思绪走入遥远。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过,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在咏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充满激情的歌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她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蓬勃奋飞。

2、她虽然弱为女子,却没有回避历史责任。一个青年女子将个人质朴厚重的情感表达得撼人心房,激起无数人对祖国的加倍热爱。二、关于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1952年出生,初中毕业以后曾去插队,1972年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三、整体感知1. 指定一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2.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齐读全诗。(2)谈谈你初读此诗后的感受。(可谈谈诗歌的大致内容或作者流露的主要情感)3. 请同学介绍自己查找的与本诗有关的史实,介绍相关背景。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

3、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字词上?4. 自由诵读全诗,注意结合刚才所了解的时代(创作)背景把握文章,体味情感。四、品味与探究1. 分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明确: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之中。这四组意象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现人民在贫穷落后面前没有失望,但希望仍很渺茫;“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

4、”“绯红的黎明”,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上了新生的起跑线上;“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2. 如果把全诗的每一个小节都当成是一幅画的话,那么请你试着用简洁的语言给这几幅画取名。3. 你认为诗中每一个小节后的“祖国啊”蕴涵的感情是否一致?揣摩一下作者的感情,试着把握朗读的语气。明确:读第一个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读第二个时,要在沉重中透露出点点希望;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至此,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人抒写的思路,情绪由低沉而至高昂。)4.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

5、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什么关系?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中的“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我”既是祖国肌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我”与祖国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有着献身祖国的热望。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5. 在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方法:(1)挑选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并由学生评价效果如何,学生听取意见后再朗读一遍。看效果如何,再请第二个学生朗读。后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小节。(2)按照此方法完成后三个小节的理解与朗读。明确:教会学生在朗读前要注意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

6、的需要,确立语速。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6. 配乐朗读全诗。五、关于朦胧诗1.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关于朦胧诗的知识。明确: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2. 谈谈本诗是否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明确:舒婷的这首诗虽算不上很“朦胧”,但具有朦胧诗的基本特征,如重

7、视诗人自我的内心表达,运用通感、意象、象征、隐喻等写法。3. 拓展。明确: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属于典型的朦胧诗。六、结束语“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公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

8、构内容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

9、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

10、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五、曲折的故事情节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

11、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

12、用“粱肉”和“锦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

13、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

14、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墨子(约前476一前390),姓墨名翟(di),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

15、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