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7808835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2012-2013学年高一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文历史人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三十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2考试高一文科综合(文科)历史部分一、 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C.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2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实行分科考试

2、选拔官员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 B C D3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4有人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依据是A. 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3、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深受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 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D.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显示出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的特征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

4、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6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A. B. C. D. 7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

5、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五四精神 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西柏坡精神A. B C D9“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A八七会议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10“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

6、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20世纪20年代以消灭上述反动势力为目标的革命运动是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11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后在台湾政界任职的官员在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的文章中说:“大陆赤祸蔓延,政府迫迁台湾,五四运动为其主因,应负绝大责任。”这从反面说明了五四运动的影响A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2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而且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实寄于全国

7、之乡村 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它反映了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

8、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四 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 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9、4分)(3材料三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影响?(8分)(4)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题目ID:bd72112c-4f59-491b-bca0-b160c8752faa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

10、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难度:C考查点:科举制,梭伦改革(必)解析: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选官制度与雅典民主制。第(1)问,从材料卢商的仕途案例的信息的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了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是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平时所学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了作答。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可以从原

11、来的权力来源和分配,参与权力群体的扩大角度作答,进步作用回顾梭伦改革措施的作用影响来作答。第(3)问,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要从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选拔人才的目的、对象、标准,政体等角度作答,注意规范答题,分前者和后者。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可从双方制度实行之后的行为差异来寻找答案。主要从两种制度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的不同的角度作答。涉及知识点:科举制,梭伦改革(必) 14阅读下列材料:(28分)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

12、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2年2月5日)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坑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材料三 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

13、实为国家民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表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年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摘自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材料四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由于有敌后千千万万民众武装起来反抗,大难中的中国将有转旋之希望,这个希望,除坚信能取得抗战胜利之外,还有更深意义的希望。蒋介石认为: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总体上与德

14、、意两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一致的,这就势必损害美、英等国的利益。因此,他坚信中国的孤军奋战状况,定有转机。 引自张挺信中日大决战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井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分)(4)依据材料四,说明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前景的分析有何异同?毛泽东认为“有更深意义的希望”指的是什么?(8分)包三十三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2考试高一文综(文科)试卷历史部分答题纸一、 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