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7797331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单元知识概览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相继形成了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儒学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构建中国人的人文思想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对现代中国

2、的社会意识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创立了儒学的思想体系,孟子、荀子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儒学形成完整体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明时期因长期以来儒、佛、道的相互交融,儒家学说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儒学思想发展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试目标】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时期)1)时代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_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_瓦解。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 “_

3、”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作用。思想文化:“学在_”发展为“学在_”,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社会上出现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_”。总结与概括:社会的大发展(生产力进步、社会转型等)、大动荡(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大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变化),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 春秋_(开创者);战国_儒家学派: 春秋_(开创者);战国_、_3 墨家学派:战国_法家学派:战国_、_其它学派:农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不作要求)2、“百家争

4、鸣”的形成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彼此互相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总结与思考:“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时间:战国2代表人物:_、_3、形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总结与思考孔子是儒家

5、学派的创立者,但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却在战国后期,为什么?三、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A:核心是_,提出_。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B: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保证C:主张“为政以德”,国家要“足食”“足兵”,取信于民,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刑杀(包含民本思想)2)教育方面: 教育思想与贡献A创办_,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B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学习与思考结合等(教育方法)。3)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_”

6、。 4)伦理观(人性论):性相近论语孔子思想的窗口总结与归纳:201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1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与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其思想影响世界。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老子的思想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对世界的认识)2)强调一切要顺应

7、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政治)3)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等都是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含朴素的辨证思想)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对古代中国的许多领域和其它学术流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结与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孔子和老子思想中有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重点问题】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和没有被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典型题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试目标】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知识梳理】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汉武帝时,西汉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但也潜伏着危机(加强中央集权的可能与必要) 2)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的骚扰威胁西汉的稳定与安全 3)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提出: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3、董仲舒的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和“_”的主张。2)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_”、 “_

9、”和“_”学说。3)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4)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_”,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4、结果及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 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例证、分析)2、措施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文化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专门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从此,教育被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经典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

10、试合格后可到政府任官提高儒学地位意义: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一措施,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3、影响: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自此结束

11、)。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重点问题】1、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汉武帝统治时期,影响西汉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巩固的因素有哪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在政治与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董仲舒曾三次向汉武帝对策。 1)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2)形成孔子与董仲舒宣传自己思想主张不同结果的原因有哪些?【典型题解】观察下列图片材料: 图1 传说中的 图2 汉武帝 图3 董仲舒 图4 汉代讲学图渭南焚

12、书坑 (1)在图片1所反映的地方曾发生过什么事件?说明秦朝采用哪家治国思想? (2)图2和图3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们尊崇哪家治国思想?对此图3的人物提出了什么主张?(3)图1和图4反映的行为共同目的是什么?(4)图片4中的老师有可能讲的内容是:皇帝是上天之子 大一统 三纲五常 儒学可感化人的心灵小国寡民是理想的社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A、 B、 C、 D、 第3课 宋明理学【考试目标】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知识梳理】一程朱理学理学概念:北宋时期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

13、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1、背景1)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抨击佛道的活动。2)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北宋:代表人物:_、_兄弟,号称“二程”。主要思想:A、核心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C、发挥孔子“仁”的学说,仁是万物俱生的,要识仁。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南宋:代表人物: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最重要的著述为四书章句集注,后来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主要思想:A、“理气论”: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心性论”:人性本与推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强调“格外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评价: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