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7794007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博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在珍宝岛战斗中的博弈1969年中边界摩擦不断,最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它给中两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珍宝岛战斗是中矛盾在地区的具体表现,是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破坏边界现状,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必然结果。一、珍宝岛战斗概述(一)珍宝岛地理位置珍宝岛位于虎林县境,坐落于中俄交界的乌里江主航道中间线中方一侧,由于其位于我国最东端,故人们常称珍宝岛为“第一岛”。岛长2300米,宽500米。涨水时,此岛被水隔离,距我岸100米,距俄岸300米。枯水期,沙滩裸露,与我岸接壤。岛所在江段盛产江鱼,我岸有些老渔民住岸捕鱼,故得名“翁岛”。人们见岛形似“元宝”,又叫“珍宝岛”。珍宝岛一直以来是

2、我国神圣的领土。1964年中边界谈判时,方出示的地图把边界线画到和乌里江的中国岸边,把珍宝岛划归联所有。从此中两国在珍宝岛地区开始出现一系列摩擦。(二)珍宝岛事件原因自中华人民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联结成同盟。究竟什么原因使原本友好的两个国家反目成仇,最后兵戎相见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历史遗留问题。沙俄通过强权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20年9月,俄政府在“第二次对华宣言”中明确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历次同中国订立的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的俄国租界”。11926年中双方举行会谈,商议重新划分边界。由于联对华政策的不断变化

3、,再加上中国时局动荡,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协议。中边界问题由此长期悬而不决。这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给联制造了借口,成为中双方武装冲突的导火线。2.意识形态出现分化。建国初期,中关系融洽,双方渡过了一段蜜月期。1956年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公开否定斯大林一切的功绩,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中双方围绕共20大对斯大林的评价、“和平过渡”和对美政策等问题产生分歧,赫鲁晓夫开始一系列干涉中国主权和政的行动,把中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压服和控制中国。3.联全球战略的制定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抬头。二战使联认识到军事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

4、战略意义,鉴于冷战期间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联历届领导人都注重发展军事产业,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军事机器。1958年4月,联提出要与中国建立由联控制的“长波电台”,同年7月,又提出要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并提出要使用中国的港口,这分明是向中国要求租借权,进而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随着中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联进行了多次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4.联军队在边境上的频繁挑衅。勃列日涅夫为了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上台后就不断授意在中边境地区制造事端。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联挑起边境事件4189起之多。在不断升级的中边界争端中,珍宝岛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方自恃军事力量强大

5、,不断在珍宝岛地区向中国军队进行挑衅。此外,军还多次打伤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战士,并在报刊上扬言,若中国军队再敢上珍宝岛巡逻,就使用武力解决的办法。以上历史事实表明,珍宝岛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中矛盾在边界地区的具体表现,是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破坏边界现状,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必然结果。二、中在珍宝岛地区的战略博弈中两国在珍宝岛地区的战略博弈,到底谁是最大的赢家,还是都是输家?本章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辨析。(一)中外交关系的演变从50年代起,中关系经历了急剧性地变化,从蜜月期的兄弟关系直接跌到了兵戎相见的仇敌关系,这其中必然经历中两国一系列的调整和博弈。1.50年代的中关系自中华人民国成立

6、之日起,“一边倒”政策是中国对联外交的首要原则,在这项原则指导下建立的中同盟是整个50年代中国外交的基石。中国在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依靠联的支持和援助,为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物质基础。尽管中边境在50年代处于平静状态,但历史上的中俄不平等条约及两国边界问题还悬而未决,边界争端的始因依旧存在,这就在两国关系中埋下了边界冲突的隐患。2.60年代的中关系从60年代起中两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分歧,中国共产党在对斯大林的评价及和平过渡、和平共处等问题上与共发生分歧,对赫鲁晓夫和共处理波匈事件中的“老子党”及大国主义作风表示不满。中两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对外战略的方针政

7、策发生了全面和根本的分歧,也直接造成了中在国家利益上的严重对立。随着中两党矛盾逐渐激化,中边界冲突逐步升级,以致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最终演化为珍宝岛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3.中在珍宝岛战斗中的战略调整七里沁岛流血事件后,中方加强了在中边界东段的边防警戒,边防部队严格遵守针锋相对,后发制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地打击军的挑衅,力争做到“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中国边防军在联挑起的一系列时段中只是做出有限的反应,始终采取了忍让和克制的态度。直到1969年1月25日,军区才提出了珍宝岛地区反干涉斗争的方案。中国在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胜利,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珍宝岛

8、事件表明中国不怕联的军事威胁,不允许联对中国实行侵略政策,这就使联看到与中国发生战争的不利前景,迫使联采取措施结束边界冲突的局面。因此,联政府1969年3月29日就中边界问题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恢复1964年在开始的中边界谈判。但是,联在声称愿意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的同时,大量增加中边界地区的军事力量,甚至决定采取更为冒险的核讹诈与核威胁策略。为缓和中之间的紧形势,中双方从1969年10月20日到1978年6月,进行了15轮边界谈判。但由于方一直坚持自己的原有立场,边界谈判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中两国边界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边界的紧局势趋于缓和。(二)中博弈中的美

9、国因素60年代末,联经济高速发展,并加大了对军备的投入,联凭借着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实行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但此时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巨大的战争负担及国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浪潮交织在一起,使美国陷入政外交的困境,已无力保持全球扩的势头。美国要在冷战中重新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要借助第三方力量。珍宝岛事件的爆发让尼克松-基辛格政府看到了中美接近、共同抵制联威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1969年美国宣布放宽对华贸易和旅行等方面的限制;主动在问题上对中国示好,并暗示从撤军;宣布终止对华贸易禁运等。这就使中美三国之间因中之间的珍宝岛冲突而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其微妙的特殊关系。事物是相互联

10、系的,珍宝岛事件虽没有直接导致中美接近,但一定程度上给了中美缓和的契机。可以看出,美国改善对华关系是出于美争霸的需要,中国利用美矛盾,迫使美国改变原来的反华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在中博弈中的胜利,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胜利。三、中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珍宝岛事件后,中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中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联在美争霸中处于劣势,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中关系开始缓和。90年代,联解体,其经济、军事实力已大大削弱,国社会也处于混乱的状态,俄罗斯急需进行改革来扭转这种局面。从地缘政治来讲,作为俄罗斯的邻国,

11、中俄双方在经贸、能源、科技、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4年10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会谈后宣布,中俄两国间4300公里边界线已全部确定。根据边界协议,珍宝岛永远归于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中俄关系继续稳步发展。中俄关系将继续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三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基础之上。两国高层在互访机制推动下,政治互信显著提高,中俄两国进入一个实质性发展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因素的影响,中俄之间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中石油、天然气开发、中俄贸易等问题上存在摩擦;“中国威胁论”干扰俄高层的对华决策;两国关系呈现“官方热、民间冷

12、;政治热、经济冷;中央热、地方冷”的态势等问题。这就需要中俄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参考文献:1王成志.美国决策层对1969年中边界冲突的判断与对策j.社会科学,2006(5).2何慧.美国对1969年中边界冲突的反应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3).3牛军.1969年中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1).4冠荣.从珍宝岛事件到中美关系的缓和:一种新的解释j.教育学院学报,2007(9).5敏卿.中珍宝岛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善后处理j.大学学报.6孟庆龙.珍宝岛的世界冲击波j.军事历史研究.7亚兰.从珍宝岛事件看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向j.大学学报,2010(6).8王丽.对珍宝岛事件是中美关系缓和契机的再认识j.鸡西大学学报,2010(1).9万成才.未来十年俄罗斯的周围世界m.新华,2008年版.10徐焰.1969年中边界珍宝岛武装冲突eb/ 2006.单纯的课本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单纯的课本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