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792881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精)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Qi, Blood and Body Fluids,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及内容 2.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概 述,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一节 精,精是由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的多种含义: 本始含义:生殖之精 广义:一切精微物质 一般意义:先

2、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化为脏腑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五脏/肾 2、精的施泄: A、分藏于脏腑,濡养、化生气血津液; B、生殖之精有度排泄以繁衍生命。,三、人体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气的概念 气的生成、运动 气的功能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

3、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生成之源及相关脏腑,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肾为生气之根,肺为生气之主,脾胃为生气之源,人体之气,(一)气的运动 1、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3、气运动的意义: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失调,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4、气闭:气内结于内,不能外出。,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二)气化,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2、气化的形式 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转化,(三)气化和气机的关系,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运动形式在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和调控作用 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温煦和凉润作用 温煦: 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

5、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防御作用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固摄作用 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中介作用 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五、人体之气的分类,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元气:人体最根本, 最重要的气,人体生 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宗气:谷气与 清气结合而聚于 胸中之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循三焦而资元气;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卫气:行于

6、脉外具有保护作 用的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营气:行于脉 中具有营养作用 的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概念、分布与功能,营气与卫气:在性质、分布、功能上的区别。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全身之气的一部分,哲学之气与医学之气的关系,共通性承认并强调气的物质性、运动性与时空弥漫性。,目的:哲学探讨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天地自然之气本原普遍意义;医学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病机变化自然与人体之气本原与生命活力具体意义。,物质与功能:哲学着重物质性(本原);医学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研究角度:哲学概括、广泛(气一元) ;医学生命活

7、动的复杂性划分、专门、特定,形态:哲学“浩茫鸿蒙”难以直观感知,无形;医学有象可征具体。,气化运动:哲学多论聚散,偶论升降;医学升降出入, 第三节 血, 血的生成 血的循行 血的的功能,一、血的基本概念,循行脉内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营气,津液,精髓,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肾所藏之精,心肺,变化而赤,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气的推动与固摄 ,温煦与凉润协调平衡是主要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 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血液充盈与质量,脉道完整通畅,寒热因素,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肝主疏泄、藏

8、血,脾统血,血的循行,血,脉管,气,推动,心主,肺宣,肝疏藏,脾摄,脉管,气,固摄,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面色,肌肉,皮肤,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 感觉灵敏、活动自如,毛发,血的濡养功能,血的功能 失调,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眼花,肌肤干燥,或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夜盲、月经量少,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舌淡、脉细等。,面色萎黄, 第四节 津液,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输布、排泄 津液的功能,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

9、肠液、涕、泪、唾等。,津液,津,液,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病理:伤津和脱液,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谷,胃,小肠,大肠,脾,游溢精气,别浊,分清,大便,A.脾胃运化,B.小肠主液,C.大肠主津,(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水谷,胃,小肠,大肠,脾,游溢精气,别浊,分清,D.大便,肺,肾,三焦,全身,膀胱,C.尿,A.汗、B.呼气,肝,清中之浊,浊中之清

10、,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第五节 神,一、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的统称。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1.任物、意、志、思、虑、智 2.产生情志活动,神:一是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思维功能的灵明神气指一种最精微的气(或气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是指灵明神气所具有的意识、思维、情志心理活动。 五神是不同分类精神活动的灵明神气的分别命名,四神统摄于心反映了万物一元的思想;凡情志之属,为心所统,反映了万物互为制约,普遍联系的思想。 (相关提法:神明、神气、神机、神脏、神灵、神光),三、神的作用,(一

11、)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神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气为血之帅,血对气,A.血能生气,B.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临床应用:血虚时,补血补气;血瘀时,活血行气 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津液对气,津能生气/载气,临床应用: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水液停滞时,利水行气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 “吐

12、下之余,定无完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来源相同,相互化生,血,津液,失血过多,血 液,渗入,津 液,(津液亏损),脉内,脉外,失血过多导致津液亏损,津血同源,生理:津血同源 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临床应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大量外泄,血 液,渗出,津 液,津液,脉外,脉内,津液大量耗损导致血脉空虚,营气,(血脉空虚),精血同源,均为水谷精微化生与充养,又互相资生、转化,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气,津液,血,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生气 血能载气,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津血同源,(一)气能生精摄精 (二)精能化气

13、(三)精气化神 (四)神驭精气,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为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孔子提倡修身(健身)、“守中”。所谓“守中”,即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重视道德修养与养气的修身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调的雏形。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1.如何理解气的功能性和物质性? 2.人体循环、消化、呼吸、水液代谢活动是如何体现气化的? 3.中医心在血液生成和津液代谢中的作用?,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