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

上传人:GO****月 文档编号:147791284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改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小农经济改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摘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观念意识及文化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在两千多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迟迟没有孕育出新的社会结构,关键是由于封建王朝所创设的小农经济的阻碍,以封建地主制为经济核心的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依托,从事小农业与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它是以土地为依附根本,依赖于自然,以性别为分工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经济活动。这种分散的形式极利于封建王朝进行统治,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极力倡导和加固这种小生产方式,从而

2、使得小农经济的运作和经营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意识和传统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由于近代工业的冲击,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目前仍有9亿农民,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仍按照小农经济的操作模式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从历史上看,小农经济是中华民族社会结构的基础,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使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迈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小农经济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农民乃至整个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改造小农经济思想,为改造小农经济提供了理论方向。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重要论断,是对经典作家改造小农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突

3、破,为改造中国小农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一种对广大过渡型小农实行市场化、社会化改造的理论。其要点有:第一,以小农的“两个转变”为根本目标,即由小农占大多数向农民比重大幅下降、纯粹农民向亦工亦农兼业农民乃至工人转变。第二,市场化改造和社会化改造相结合。从市场化改造看,主要是通过完善家庭经营单位功能,构造面向市场竞争的农户商品生产主体,进而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和强化这一主体,体现了由小农向现代市场农民转变的目标。从社会化改造看,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为前提,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体现了减少农民、提升农民的目标。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完成赶超型

4、现代化的任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这一基本事实意味着我国如何从小农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小农经济的兴衰强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与否。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是小农经济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起来了,农民富裕了,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21世纪前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工程,为我国小农经济问题的最终解决吹响了号角。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历史及其影响,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反思改造小农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

5、,力求探讨其具体途径: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基础。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造小农经济的重点。第三,完成小农经济改造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关键词: 小农经济 现代化 “三农”问题当代意义论我国小农经济改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正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的有关论述,小农经济是拥有小块土地或只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不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从事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生产者的生产,即农业领域的小生产。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

6、民,因为总的来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1页。作为长期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除具备马、恩所描述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活动形式的具体表现就是耕与织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对小农经济的几点思考,江国华,2003年第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它是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7、。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种以生产为单位的小土地分散式经营实质是将有限的土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从家庭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遂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由此,毛泽东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三卷,第931页。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由于其经营小块土地,使用落后的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封闭循环等特性,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快速发展,摆脱贫困的制度障碍。我国小农经济延续时间之长,浸入文化之深,至今仍是最大国情之一。中国的现代化最

8、难的是“三农”的现代化,也就是以改造小农经济为中心环节,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实现现代化。如何在小农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系是近百年来我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小农经济,便没有中国式的农村与农民,离开了小农经济,就无法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农村与农民,也无法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险。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使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处处体现着小农的特性,所以,欲使中国现代化前行就得深入研究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小农经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曾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在封建经济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9、,它也曾是一支积极的中坚力量。但小农经济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封建的经济结构。一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要求有更广大、更迅猛的商品生产时,这种经济就会与新生产力不相适应,和任何一种生产关系一样,最后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中国小农经济具有强烈的自给自足性质,一方面,中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使中国完全可以在不依赖外界交流的情况下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某种程度的扩大再生产。所以当15世纪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地扩张之际,中国政府仍然能够坚持闭关自守的国策。另一方面,从单个农户的情况看,也尽可能地自给自足。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时期仍然是以小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大陆型自足经济系统。任何农业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突

10、破简单再生产,使农业经济剩余能有效投入扩大再生产。任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都需要农业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并能将农业和商业的经济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国现代化启动的缓慢就在于传统经济结构严重阻碍了这种转移。尽管世界市场的需求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商品化与专门化,但从自给性农业转变为商品性农业的这种分化仍局限于原来的结构之中。直到清朝末年,中国农业一直具有潜在的经济剩余。但中国历代政府大都采取轻田赋的财政方针,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保持庞大官僚机器的运行,而没有繁殖国富的概念。及至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军费和偿付巨额赔款的支出大增。政府的各项开支捉襟见肘;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在积累贫困绰绰有余而积累财富严重

11、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到“19世纪后期乡绅阶级仅占全国人口约2%,个人收入总额却占有国民生产总值的24%,但是,视土地为唯一财富的小农意识观念束缚了地主阶级,他们宁肯购买土地放高利贷,也不愿投资于有风险的工商业。不论国家和地主阶级都没有经济发展意识;这样,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相当巨大的潜在经济剩余一直没有被用于发展方面。中国的自强新政却始终不敢触动原有的土地制度和分配关系,这从根本上束缚了现代化的启动。”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第296页。在世界发展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关键时刻,中国对发展机会选择的严重失误,固然由于对世界大势的盲然无知,但更深层的原

12、因则在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自足发展体系的稳固性,王朝财政制度的单一性,以及在政治上以重农抑商作为稳定社会秩序,防止民间权势增长的传统政策。这就是中国农业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由此,“严复从国富论中省悟到:正是重农抑商的旧习和在中西贸易问题上处置不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大失误。”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页。小农经济的特征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非常紧密。这种由男耕女织方式而形成的农工业结合体,在历时两千多年的整个小农经济时期,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既然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结构形态没有变,作

13、为它的基本核心的农工业的结合体也就不可能变,并且随着农民经济情况的不断恶化,使农民越发不能单纯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于是家庭副业的补助作用遂日益重要,结果农业与家庭副业的结合就更加紧密,更为巩固,不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变,就是进入近代,还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虽然它的生命力表现得如此顽强,但却不是一种进步性的标志;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小生产者极端贫困,才不得不拼命地保持落后,并对一切的进步和发展进行顽强的抵抗,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顽强,是妨碍进步和发展的消极因素。这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广大国内市场,得不到应有的范围和稳固性;并长期以来妨碍着商

14、品经济的发展,阻塞着向资本主义转化的道路;仍然顽强的抵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使外国的廉价机器制造品长期不能打开中国的市场。马克思曾指出:“对华进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障碍,乃是那个依靠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二卷,第57页。“正是这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成为英国对华进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障碍。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场制度出卖其布匹的价格竟不能比最原始的织机上用手工织成的更便宜的秘密也在这里。”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 ,1985年4月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20页。小农业

15、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是由小农经济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小农经济长期顽强存在的原因,没有家庭纺织业来作为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小农经济是不能正常运行,更不能长期存在的,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如马克思所说成为现时中国社会的基本核心。正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直到近代,从未有任何质的变化。它不仅始终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的国内市场不可能扩大,并使早已萌芽了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得不到正常的发育和滋长,而且连高度发展了的外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之无可奈何。这都充分说明中国小农经济结构的紧密和巩固,并具有坚强的生命力,在土地制度没有变更的条件下,它

16、是不会自行松弛和解体的。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在一个农村居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古老农业大国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对我国生产的侵蚀和对我国传统的自足的农村经济的部分瓦解。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而后者产生的严重后果较前者更为彰明昭著。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以及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农业国家里,要实现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的大转变,委实困难: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皇权专制统治的稳定;但另一方面,旧秩序的完全解体,政治稳定的大破坏,剧烈的社会大震荡,引起社会的完全失序,这又加大了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阻力。从战国直到近代,历时两千多年,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形态始终是小农经济。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但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全部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