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7788697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学科 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3 页的内容。 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 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 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 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 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 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

2、合本教材的特点,制 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比较,使学生感知100 以内的数,会用“多一些、多 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 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关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 正确地进行描述。 五、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在上一课时已经对100 以

3、内数的大小进行了比较,学生能有多种方法判断数的大小,本节课是上一课时 的延伸,让学生用已有的比较经验来描述数与数之间“多一些、多得多、少一 些、少得多”的大小关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播放小动物玩跷跷板的故事。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松鼠和胖胖猪玩不了跷跷板呢? 师:轻重是比出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比较。在数学上我们会经常比较 什么呢? 二、在操作中认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1. 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说一说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一比说一说) 2. 在操作中初步直观感知“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1)出示三个小杯子和小棒,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

4、。 教师拿出几捆小棒放入杯子中,再请两位学生拿出比老师拿的多一些的小棒放 入另一个杯子中,再让另一个拿出比老师多得多的小棒,放入第三个杯子中。 观察比较,并将两位同学拿的小棒的个数都和老师的小棒的个数比一比,说说 你比较的结果。 引导发现,多的程度一样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多的程度不同,表达的词语也不同,一个比老师的多一些,一个比老师的多得 多。(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指导学生先拿出50 个小棒,在放另一堆小棒,要求另一堆比50 个小棒少一些。 最后放第三堆小圆片,要求第三堆小棒比50个小棒少得多。(学生按要求拿 圆片,摆好后可以调整。) 引导发现,少得程度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

5、报,教师小结。 在摆一摆中,我们又认识了“少一些、少得多”。 三、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1. 出示教材例 6:什么颜色的球最少?数一数最少的是多少个?(黄球有10 个) 估一估红球有多少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估一估篮球有多少个?(课件出 示各种颜色球的个数) 提出问题:请你任选两瓶球比一比,并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说一说比的结果。(学生自由比并说一说,说完后教师组织汇报)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完成教材第 43 页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3. 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我们也 利用它们把比的结果说得更清楚了。下课后,请同学们也在生活中多运用运用 它们吧! 五、布置作业 名校课堂第 29 -30 页。 七、说板书设计 比一比说一说 红球比篮球多得多。篮球比红球少得多。 黄球比篮球少一些。篮球比黄球多一些。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 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 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