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边角余料在古诗词中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7788418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0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边角余料在古诗词中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边角余料在古诗词中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边角余料在古诗词中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边角余料在古诗词中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边角余料在古诗词中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我所说的边角余料是指在古诗词鉴赏中除正文之外的如标题、作者、朝代、序文、注释等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处于正文的边、角之地,有的以小字出现,有的用括号括起,有的本身就是一道题目,因其毫不起眼,考生常常忽视,不以为意。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这些边角余料,从中挖掘隐含的信息,则可快速解答古诗词鉴赏题。下面我就结合一些高考题具体说说边角余料的运用。边角余料一-标题的巧用 标题字少,又远离正文之外,考生一看而过,解题时常常忽视它的作用。其实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标题的提炼的。我们答题时,首先要从标题入手。因为它暗示了丰富的

2、知识:有时它点明季节时令,有时点明作品内容的主体或重点,有时暗示情感基调。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所选的两首诗,标题都含华清宫。考生要回答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就必须从标题中的华清宫所暗示的背景入手。华清宫是中国唐代的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唐玄宗天宝年间,台殿环列,盛况空前,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改为道观。由此可见,华清宫曾是唐代繁荣的象征,也是统治者奢侈腐化的象征。了解了这一标题,再结合诗歌内容,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宫内“绿树碧檐”与宫外“飞雪暗云”对比,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今日冷落荒凉和昔日歌舞升平的对比

3、,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慨王朝的兴衰。又如2007年的四川卷夜归这一标题统摄全篇,全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答题时只有紧扣这二字才能准确把握景物特点及诗人情感。边角余料二-作者及朝代的巧用高考古诗词鉴赏中,所选的诗歌一般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或朝代,有时两者同时注上。这些看似多余,实际上是命题者有意而为。因为从诗人的姓名和朝代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他的诗风所决定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名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鉴赏作品时便会轻车熟路,迎刃而解。如2

4、006年高考辽宁卷东坡的作者是苏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自信乐观,放达自如,其诗风十分旷达。了解了他的生平遭际及他的性格特点,自然也就不难回答这首诗中“铿然”一词的妙用了:“铿然”一词既传神的描绘了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的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知名作家我们可以靠积累解题,而不知名的作家我们就可根据其朝代的暗示来获得信息。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湖州歌(其六)的作者汪元量,考生十分陌生,但它注明了“南宋”这一朝代。南宋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先是金兵南下,中原大片土地沦陷,后又元兵南侵,政权摇摇欲坠,最终被元吞没。而在这动荡不

5、安凄风苦雨中,涌现了许多像文天祥等这样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们常常借诗词来抒写自己的爱国之情、亡国之痛,汪元量就是其中之一。了解了这一朝代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诗句“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表达情感之不同了。汪诗借大江东去抒发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而苏诗借大江东去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叹。边角余料三-序文的巧用有的高考题,诗词前有小序,我们绝不可小觑其作用。小序有可能交待诗词写作的时间、地点、背景、原因、主要内容甚至作者的情感。利用序文解题省时省力。如:2006年全国卷一黄庭坚的诗题竹石牧牛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6、戏咏。”这段序文共四句话,前两句描述了画面的内容,后两句阐述写作原因。理解了序的意思后,两道题目的解答就容易多了: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为第一层,承题和序文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抒写观后的感想。至于作者是否“厚于竹而薄于石”,我们结合小序“甚有意态,戏咏”可知,在作者的心目中,竹、石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表面上是“厚竹”而“薄石”,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偏爱。边角余料四-注释的巧用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待,它的作用就是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

7、就比较重要,绝不是多余的,考生不可轻视。如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诗后的两个注释,那么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显而易见了。从注释二“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意象,结合注释一“抗元兵败,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同样2007年湖南卷示长安君,2006年的浙江卷叨叨令分析作者情感时,注释都可以给人以启示。边角余料五-试题的巧用借助试题本身的题干、示例,或其他小题的题干、示例答题,也是一条捷径。试题和示例实

8、际上是命题者对考生答题时的一种导向。做题时,我们应仔细审题,充分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帮助解题。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比较鉴赏两诗中的“望”字。而命题者在题干中对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作了详细的交待,并对李诗之“望”作了鉴赏:“李诗之望在句首 ,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恋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细细分析其鉴赏思路,我们发现命题者对“望”从位置(句首)、手法(实写)、作用(引领全篇)、思想情感(对君国的思念和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四个方面分析的,那么对柳诗之“望”的鉴赏我们也可从位置(句末)、手法(虚写)、作用(收束全篇)、思想情感(思乡求援之情)四个方面入手,紧接前面背景的暗示,答案就出来了:李诗之“望”在句末,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