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7785503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处分原则处分原则下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应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 thesis submitted toXXX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Engineering处分原则下的当事人诉讼行为一家慧【摘要】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为民事诉讼的两大基石,而民事诉讼则是法院审判行为与当事人诉讼行为合力的结果,因此在处分原则的框架对实体层面上的当事人诉讼行为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当事人处分权和规制其诉讼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更合理和科学地构筑整个民事诉讼制度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处分原则的基本含义(一) 大陆法系处分原则的基本含义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

2、将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称作民事诉讼制度的两大基石。处分原则(Dispositionsmaxime) ,又称处分权主义,是指当事人对诉讼请求享有主导权的原则 1。民事诉讼贯彻处分原则的依据是,民事诉讼的裁判对象是私法上的权利,而私法上的权利在裁判外可以按照私法自治原则(private autonomie)由当事人自由处分。作为私法自治原则在裁判中的体现,民事诉讼承认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也对其实体权利进行自由的处分。按照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的规性解释,处分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三项基本容: 2第一,诉讼必须依据原告的起诉才能开始。换言之,是否通过诉讼方式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其主动权由当事人自己控制;并且,法

3、律要保障当事人遵从自己的意思行使起诉权。作为例外,在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中,对于涉及人事诉讼以及与公益保护有关的案件,作为公益代表者的检察官或法定机构可以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行使起诉权。这就是说民事诉讼的起诉以当事人主义为原则,国家干预主义为例外。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在民事诉讼法或其他法律中特别规定,对于涉及公益性的案件,可以由法律指定的国家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却只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提起民事诉讼,而没有赋予人民检察院以民事起诉权。笔者认为,为了维护公益,可以在一定围赋予人民检察院以民事起诉权。如对于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涉及公益的案件,就可以考虑由检察院直接提起

4、民事诉讼。第二,裁判的客体及围限于原告的起诉围,法院不得超出当事人的请求围进行裁判。换言之,民事诉讼的诉讼标的和请求围的确定,应当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准,实行当事人主义。作为例外,对于诉讼费用,原则上实行败诉者承担原则,并由法官依职权作出具体数额的裁判。至于诉讼费用的界定,各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通常是指当事人因进行民事诉讼所支出的一切费用。我国的诉讼费用仅指当事人因进行民事诉讼而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的费用。在实行强制律师制的国家,通常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律师费是法定的诉讼费用,因此当事人对自己支付的律师费也可以请求法院判决相对方承担。 3从当事人诉讼行为角度考虑,由败诉方当事人承担一定的律

5、师费用,可以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第三,依当事人的自由意思决定诉讼的发展和终结。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可以根据自已的意思表示撤回起诉或上诉,并据此终结诉讼程序;除此,还可以通过承认或放弃诉讼请求以及和解或调解的方式来终结诉讼程序。但是,从保护相对方当事人和国家利益的立场,各国民事诉讼法都对当事人实施上述发展和终结诉讼程序的诉讼行为附加了一定的条件,即当事人实施的发展和终结诉讼程序的诉讼行为并不是无条件发生效力的。一般来讲,当事人发展和终结诉讼程序的诉讼行为须以不损害国家及他人的合法利益为限。综上,当事人处分原则实质上是指当事人对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以及诉讼对象围的确定等享有意思自治的原则。(二)

6、我国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的基本含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围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据此,通说认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围,自由支配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准则 4。在我国,处分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过程当中,当事人可以通过积极处分和消极处分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处分权。当事人主动地行使某种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积极的处分,例如,起诉、提起上诉、变更或追加诉讼请求等。当事人不行使某种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为消极处分,例如放弃上诉等。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处分原则的适用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诉讼只能因当事

7、人行使起诉权而开始,并因当事人自主的撤诉行为而结束。没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就不能依职权开始民事诉讼程序。在当事人撤回起诉或撤回上诉时,诉讼即告结束。“不告不理原则”即是处分原则的体现。第二,诉讼请求的围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项,法院不能对其作出裁判,即由当事人自主决定审判对象。从动态角度看,当事人在一审起诉时,没有提出的请求事项,人民法院不能判决,已经撤回的请求,人民法院也不能判决。在二审上诉中,上诉人没有上诉的事项,二审法院不能裁判,已经撤回的上诉请求,人民法院也不能裁判。第三,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变更、撤回和追加诉讼请求。第四,原告可以放弃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

8、;被告可以承认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在诉讼中就民事争议的解决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三)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的适用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民法必须贯彻自愿平等这一“公理性原则”。而实体法领域中的“公理性原则”也必然要在民事纠纷解决领域中得到具体落实和体现。这就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同样应该享有意思自治的权利,即同样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由于当事人在诉讼领域中对民事权利的处分,必须通过实施特定的诉讼行为来实现,因此法律肯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民事权利的处分。没有当事人对自己诉讼权利的自由支配,也就谈不上民事主体对自己民事实体权利的自由处置。正是基于此,我国民事诉讼

9、法才将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如何适用处分原则问题上,却存在着国家干预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持国家干预主义论的学者认为,法院代表国家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国家干预,是社会主义民事诉讼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事诉讼的主要特征之一。国家干预主义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前联的国家干预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由革命导师列宁所倡导, 5并为前联的立法所肯定。1923年俄罗斯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国民事诉讼法典第2条规定:“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可以随时变更诉讼理由,增加或者减少诉讼请求的数额。当事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和放弃在诉讼上可以使用的保护自己权利的方法,这种放弃是否允许,应当由法院决定。”

10、 6受前联民事诉讼理论的影响,我国学者因此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遵循列宁提出的国家干预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既把处分原则规定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又应对处分原则加以限制,以使处分原则与国家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谋求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民事诉讼的干预,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基于此,法院就有权对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进行监督,并不受当事人处分行为的约束 7。目前,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尽管对处分原则持国家干预论的学说仅为少数说。但由于深受传统诉讼观念的影响,我国仍然没有对当事人的处分权给予足够的尊重,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法院可以在没有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发动再审程序的规定即是例证。针对我国传统

11、民事诉讼对适用处分原则的浓厚国家干预主义色彩,有人提出对处分原则的适用应当采用当事人主义,并予“绝对化” 8。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反映,就是倾向于取消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31条和第156条有关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撤诉或撤回上诉行为的审查规定。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处分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事人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处分权,其处分行为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处分原则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从本质上说,就是当事人的处分行为不能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也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处分行为即属无效行为。当事人的处分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有效,由人民法院予以确认。对于

12、当事人不合法的处分行为,人民法院有权确认其无效,或者不允许其予以实施。作者认为,对处分原则的适用既不能片面地强调国家干预主义,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当事人主义,而应当坚持审判行为和当事人诉讼行为相协调的原则。审判行为和当事人诉讼行为在民事诉讼领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以下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第一,处分行为是对审判行为的必要的合理的制约。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形成面上可以观之,处分行为对审判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审判行为的启动有赖于当事人的起诉行为,其作用围也受制于当事人的请求,还可能因当事人的撤诉行为而归于完结。不同的处分行为对审判行为的牵制存在着

13、程度上的差异。在民事诉讼中,有一部分处分行为是绝对的,法院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这些行为的结果,起诉行为及上诉行为即属这类行为;与此相反,有一部分处分行为则是相对的,即只有经法院认可后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当事人的撤诉行为即属这类行为。第二,审判行为有保障处分行为发生效用的作用。审判行为和诉讼行为在民事诉讼领域有着此涨彼消的关系。审判权过于扩或不当进入本应由当事人自由处分的领域,就会限制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因此人民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合法的处分行为,不得以种种借口限制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例如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接受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等。(四) 人民法院对处分原则适用的释明在民事诉讼中,由于不少

14、当事人因经济原因无力委托律师代理诉讼,而自己的法律知识又十分缺乏。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处分权,或者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处分权到底包含些什么容,应当怎样行使,以及行使处分权、实施处分行为,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对此,人民法院就有义务进行适当的说明或引导,并通过告知或提醒的方式,促使当事人恰当和正确地行使处分权,实施处分行为,或提高他们对自己处分行为所将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认知。这就是人民法院对处分原则的适用进行释明的义务。 9具体地说,就是在进入诉讼程序以后,审判人员应当向当事人释明他们依法享有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权。这种释明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使当事人能够知道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民

15、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二是使当事人能够知道自己可以自由处分的权利容;三是能够使当事人了解和明白行使这些处分权,实施相应的处分行为在法律上将产生的后果。通过审判人员的释明,当事人就可以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充分行使自己的处分权,正确实施处分行为从而更加全面和充分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包括对实体权利的处分和对程序权利的处分,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处分行为的释明也就相应地分为对实体处分行为的释明和对程序处分行为的释明。此外,对当事人的处分行为人民法院还应当进行审查。人民法院首先应当审查当事人要求保护的容,以及选择的保护方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对于当事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请求,审判人员应当告知其进

16、行变更或修改;对于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处理的纠纷,人民法院也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审判人员对于当事人选择的不正确的保护方式则应当进行纠正,并向当事人释明诸如返还原物、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各种保护措施的具体适用情形。对于诉讼开始后当事人才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确保这种变更符合法律的规定;对不能再次申请撤诉而当事人又要求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不予接受申请的理由。对于当事人变更后的诉讼请求中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容的,人民法院更应当明确予以指出。对于当事人双方在诉讼过程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要审查该协议是否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以及协议的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与对方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确认该协议无效。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处分诉讼权利的释明,是人民法院行使释明权的另一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