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7783950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

2、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鸦片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重点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被革职谈起,引起课文的正文。因此,本课的导入教师可以从鸦片战争说起。由于本书是思想史,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思想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设问:一、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想一想,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有什么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中国传统思想有其辉煌的一面,但是明清之后,却日益僵化,日益束缚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同

3、时,我们也知道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西欧国家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近来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敌入侵迫使中国知识分子发生改变。二、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谈一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 教材以鸦片战争以后为坐标,阐释了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向西方学习的背景,随后重点叙述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最后概述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

4、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

5、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使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 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

6、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回放】,了解有关内容,知道魏源编海国图志

7、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材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内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8、,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学时可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失败三个方面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

9、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洋务运动为西学在中国更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贡献,分析没有实

10、现“自强”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3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

11、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呢?然后指出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经济流通领域、文化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了解早期维新思想

12、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的基础上,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

13、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建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如

14、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于千年老屋的修补;而现在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维新变法 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

15、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从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留下的痕迹永不磨灭,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 三、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