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7781700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物理 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版必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章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课 型 新课课时计划1教具制作课件辅助教学课标要求(活动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涉及本课时内容的条目有“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该条目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课标解读 弹力的概念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中要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由来、作用点和方向(下一课时研究弹力的大小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而且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未知世

2、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这里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物理内容,体现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教学目标知 识 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概念,掌握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知道如何用实验探索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能力 用实验探索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和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 通过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

3、的认识观教学内容精析重点 用实验探索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难点 选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问题 学会正确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及综合应用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

4、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同时全课设计了好几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并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多媒体模拟;在“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引导下,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教学对象简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在初中阶段就对物体的形变、弹力的产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对弹力的大小能进行定性的分析。由于弹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实验比较多,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并且比较容易接受。但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性形变”,特别是“微小的形变”还没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对这个问题理解起来觉得有点困难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在教学

5、中应充分运用实际运动的事例和相应的思考、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利用课间模拟运动,在把条件理想化;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精选例题,以便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板书纲要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讲授新课: 【复习引入】1初中我们学习过两个力的平衡,请同学回答: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2平衡状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状态,请同学观察、思考,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这一节课就是在初中二力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新课教学】一

6、、平衡状态1共点力(复习回顾):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2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加速度为零。 “保持”某状态与“瞬时”某状态有区别:竖直上抛的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这一瞬间的速度为零。但这一状态不能保持,因而这一不能保持的静止状态不属于平衡状态。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二力平衡条件: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知识后,可以说成是:两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受到两个以上力的共

7、点力作用时,又遵循怎样的平衡条件呢?实验探究三力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弹簧秤两只,200g钩码两只,木板、白纸、图钉等,在竖直面内完成;方案2:弹簧秤三只,细线三根,木板、白纸、图钉等,在水平面内完成;方案3比较上述方案的优缺点,学生任选一种完成实验。点明:经过物理工作者多次精确实验证实:2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F合=0 或表述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再由此推广到:3多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4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F合=0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

8、种情形叫做力的平衡。 F合=0则在任一方向上物体所受合力也为零。将物体所受的共点力正交分解,则平衡条件可表示为下列方程组:Fx=0,Fy=0。【例题剖析】 例题1: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圆球,被长度为L的细绳挂在竖直光滑墙上,则绳子的拉力和墙壁对球的弹力各是多少?请学生分析解题方法并板演本题可用:分解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分别求解 拓展:若减小L,上述二力大小将如何变化。小结: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步骤:选取研究对象;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建立适当的坐标,对力进行合成或分解;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例题2:物体A在水平力F1=400N的作用下,沿倾角=60的斜面匀

9、速下滑,如图所示。物体A受的重力G=400N,求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和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例题3:如图所示,细绳AO、BO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其中绳长AOBO.在O点连接一段能承受足够拉力的细绳OC,逐渐增大C端悬挂的重物的重力,问细绳AO、BO中哪一根先断?ABC解析:用图解法或正交分解法求解,再用实验验证拓展:若已知细绳AO、BO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分别为100N和150N,30,60。若要绳不断,C端下方悬挂的重物的最大重力为多少?解析:用临界法比较哪根绳先断。 注意解题规范化。【巩固练习】1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 站在自动扶梯上匀速上升的人F2

10、F1F3F4B. 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C. 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刚开始下落的瞬间AF1602如图所示,某个物体在F1、F2、F3、F4四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若F4的方向沿逆时针转过60而保持其大小不变化,其余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变,则此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A. B. C. D. 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子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A是水平的,A、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A. 必定是OA B. 必定是OBC. 必定是OC D. 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小结:细致观察分析

11、第一个实例;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导入本学习的基本内容让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例题一 启发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学生自行分析后两个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结合深圳的发展变化,感受城市化的意义,燃起对城市化学习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对比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应用的区别.学生自行练习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课本的练习2完成学习册上的部分练习题.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力的平衡给予相应指导:举例说明,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分小组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后反思 本节课因建立在对教材深入到位的分析与把握及对学生学习状况较好的预见性上,精心制作了辅助教学的课件,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因而过程流畅,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好的调动,相关能力的培养得到较好的体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个人感觉的亮点在于教学思路清晰流畅,学生参与性强;小结有特色和深度,也较新颖;作业设计切合教学,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与理念。存在的的困惑是多让学生探讨问题的话,教学时间就不够,教学任务难于按预定计划完成。或许在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上还要多下功夫。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