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71100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9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专题 51 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一、真题速递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 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 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

2、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 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 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 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 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

3、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 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 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 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

4、苦的正 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 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 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 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种种,都说

5、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

7、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 1B 2 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 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 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 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8、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 “因为他广泛汲 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 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 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 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 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

9、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 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 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 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二、考点精讲 (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 )方式 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 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

10、否意义重大。 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 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 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 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 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 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 系。 例 12018 全国新课标卷 第 1 题 A 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 于 先 秦 , 贯 穿 于 此 后 中 国 思 想 史

11、,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 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 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答题思路选项中 “诸子之学始于先秦”是对原文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的转述, “贯穿于此后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中国思想史 ”是对原文 “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概括, “ 也是当代思想的 组成部分 ”则是对原文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转述。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

12、、结论性的 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 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 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 例 22018 天津卷第7 题下面所列当 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 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 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 训练,提高水平。 原文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 人的

13、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 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 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答题思路根据原文倒数第2 段的内容, “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指人本来应该主宰信息,结 果却对信息形成依赖,最终被信息所控制。而D 项体现的不是人对科技的依赖,而是人对科学技术的利 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3.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 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 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

14、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 短句互变等形式。 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 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 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 例 32016 全国新课标卷第1 题 A 项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 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 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 目睹的事。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原文人们常说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 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

15、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 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答题思路选项中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是原文 “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的 同义变式转述。“ 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是原文 “讲故事的人讲述亲 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的同义变式转述。这两处的同义变式转 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综上所述,选项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转述,主要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而其中同 义变式转述因其所占比例较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16、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 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下面对 “常见设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 1常见设误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 )原文意思 (或 题干要求 )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 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 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删(删减 )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 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 调(调换 )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 象。 改(改变 )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